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立秋

今天立秋了

很多人都说,感觉梅雨季才过去没几天,如今才中伏,怎么就立秋了呢?

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界阳气逐渐收敛,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因此在养生上,立秋饮食调养宜补养脾胃,既能够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能够为冬季储备能量。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秋来伏不去 祛湿养脾胃

这两天台风刚过去,天气又转热,雨水也比较多,因此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

《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夏季暑湿盛行,不注意损伤脾阳,自然会为冬季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留下祸根。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秋/
立秋时节保养脾胃

一、多吃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

祛湿的药物常用如藿香正气丸等。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二、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

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除此之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三、忌食生冷食物

立秋后天气虽热,当外界阳气已经开始收敛、阴气增长,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因此要少吃阴寒食物如西瓜、香瓜等,易损伤脾阳。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四、穴位按摩

立秋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五:赶上三伏贴的尾巴

三伏时节外界阳气充足,利用这一时节人体皮肤腠理开泄的特点,根据身体情况使用特定的药物贴敷在穴位上,利用透皮吸收和穴位传导药性,将药物温阳散寒,补虚助阳的药性吸收,保养脾胃,祛湿散寒,调整机体免疫功能,预防秋冬呼吸道疾病等高发。

【三伏贴是寒湿克星,

治疗一定要把握好机会,

别错过啦!】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立秋防秋燥 食补要讲究

入秋后气候开始干燥,人们常常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现象,这就是常说的“秋燥”。

因此立秋不宜进食羊肉等大热食物,立秋之际属于四时中的长夏,应以淡补为主。

“淡补”,是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推荐肉类:鸭肉、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推荐果蔬: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遇上秋老虎 谨防中阴暑

立秋虽然有了些凉意,但是中伏还没过去,凉意还是因为台风造成的,即便出现秋老虎,也架不住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变大。因此此时,更要警惕中暑现象的发生。

中暑也是有阴阳之分的,阳暑是由酷热所造成,而阴暑则是由暑热湿盛之时,风寒湿邪侵入引起的。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阳暑的主要症状有发烧、浑身困重、出虚汗、腹泻、头昏,甚至昏厥、抽搐等。

阴暑的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全身酸痛、恶心、发高烧等。

秋来暑未消,祛湿防燥不能少!

立秋后阴暑频发,多是因为秋老虎的出现,昼夜温差较大,皮肤腠理开合频繁,此时如果贪图寒凉,一热一凉之间让虚邪贼风有机可乘,所以,立秋之后,同样需要预防阴暑。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