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败绩的一代名将,最后却因为同小孩一般闹脾气而被赐死

历朝历代都有其著名的将领,强大的国家更是需要值得信赖的优秀将领来发挥军事实力。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近古的赵宋,就可从正、反两面印证这一件事。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变强,也给不少武将提供了机会,而白起是当中最突出的一个。白起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几无败绩,被封”战神”。从区区一介武夫,做到了秦国最高的大将军,能看出他的军事谋略相当之高。然而,就是这样一名的战将,却在数次争论之后,被君主直接赐死。

身为秦国第一名将,没有铸成大错的他怎么可能那么简单就被赐死呢?按照记载,白起是因为反抗秦昭王的命令和坑杀赵国四十多万才被赐死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白起军功卓著,他必定是各种原因相加才有可能被赐死,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说白起被赐死的原因。

没有败绩的一代名将,最后却因为同小孩一般闹脾气而被赐死

▲影视剧中的白起

这压死白起的第一根稻草,是他与国内的高层意见不合。范雎(jū)来到秦国后,就向秦昭王提出了要扩张,就要依靠”远交近攻”的战略。如此一来,才能切实的实现国家土地的增加。自公元前259年起,秦国多次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持续数年的战争让秦、赵两国都陷入国库空虚的处境。国力疲敝,在长平之战之后更为明显。虽然此战赢得了胜利,但是秦国兵马也损失过半,粮食、人力储备都被耗空。“国内空”三字,便很明了地看出秦国国力已不足以让秦国继续作战了。

而且,此时与赵国唇齿相依的韩、魏两国更是请了说客去往秦国。他们希望以此来拖慢秦国灭亡赵国的步伐。

没有败绩的一代名将,最后却因为同小孩一般闹脾气而被赐死

在游说和财宝面前,范雎决定劝说秦王撤兵回国。范雎称,留赵国不灭可以暂时稳住其他诸侯,并且现在可以逼迫韩、赵两国割地求得双方和平。秦昭王采纳了这一说法,同意与赵国议和。一心灭赵的白起,势必与此事冲突。虽然看得出来国内空虚,但是白起坚决主战,不主张议和。

这第二根稻草便是”功高震主”。人都有私心、都会嫉妒,君王亦是如此。自古以来君王为维护自己的地位,作出杀害功臣的事情不在少数。白起的才能和战功,为他获得了崇高的声威。这种源于人格与实力的权利与威望,在没有合理的制约与名头下不断膨胀。

这无声地让秦昭王心中形成了”君王不如功臣”的想法。秦昭王在白起立下赫赫战功后感到不安,长平之战的结果就给了一个杀白起的借口。可惜的是白起并不是王翦,后者自知功高便选择退隐,最终善终。

没有败绩的一代名将,最后却因为同小孩一般闹脾气而被赐死

▲影视剧中的秦昭王

这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奖励机制的失效。秦国在经过商鞅改革后所实行军事人事制度改革直接以战功大小来决定军官的任命和升迁。白起从军队的最基层做起,凭借战功一路做到大将军。这就代表秦国的激励机制十分有效。

但是白起的战功显赫,金银财宝、房产、美女已经满足不了他,这点在白起多次抗命就能看出来。他当时需要的,是其他价值的体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白起唯一没有得到的,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没有败绩的一代名将,最后却因为同小孩一般闹脾气而被赐死

白起在长平战役后期,就制定了灭赵的作战计划。虽然其他因素影响了进程,但是改变不了他要灭赵的决心。或许,他希望能够从灭赵一事上实现自我价值。只可惜,他过于执着而没能审时度势。因为秦昭王需要的白起,是一个能听从命令的白起。从之后的数次抗命中,可以看出,白起多半是心有不甘的。但是之前错失机会之后,让白起不愿意再次接触此事了。可以说是有点怄气,只不过,这一次直接让自己丢掉了性命。

没有败绩的一代名将,最后却因为同小孩一般闹脾气而被赐死

可见除了坑杀赵国降兵和反抗命令之外,还有更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白起被赐死。白起虽是战神,但在政治与人际上却完全是个门外汉。只能说,白起之死,是一出古典时代的荒诞悲剧。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