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交往的内容与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幼儿社会交往的内容
幼儿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们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与人协同活动的一种交际活动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交往态度是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持久的反应倾向。幼儿积极的交往态度的形成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通过交往活动,幼儿的交往态度经历了从不知所措到作出积极的反应,从作出积极的反应到在交往活动中主动地、积极地发起交往。幼儿在从不敢交往到乐于交往这一变化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社会规范,认识了社会角色,形成了积极的交往态度,促进情感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2获得一定的交往技能和策略
交往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幼儿交往的技能主要包括合作、分享、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方面的技能。社交技能如何对社会交往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获得一定的交往技能,学会与同伴合作和交往的策略。是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保证。
3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让幼儿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活动,学会合作与解决冲突,从而使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信、自尊、活泼开朗的性格。因此,教育和培养幼儿建立与同伴的良好和谐关系,是幼儿社会交往教育的重要内容。
4养成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
良好的交往行为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养成的礼貌、尊重、谅解、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养下,幼儿开始按道德规范的要求约束和指导、评价自己的行为,使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变得更主动和自觉,这种良好交往行为的出现和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特征。
二、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1环境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
幼儿生活的范围小,对于许多东西都缺乏了解。再加上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被宠爱、娇惯,从而出现了任性自私、不关心他人、事事占先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居住环境趋向封闭型等因素的限制,使幼儿的社会交往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因此,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帮助他们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于幼儿今后步入社会、掌握社会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给他们创设温馨、和谐的活动环境。提供他们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会“同情、分享、帮助,也可以不断消除和改进一些不良的行为。
2用游戏,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合作的经验
1)角色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他们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中会设身处地的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能学习不同角色之间的相处,交往方式。如:售货员和顾客、医生和病人、老人与小孩等等。增添了孩子们交往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学习社会经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通过游戏让孩子们知道在集体中每人都有自己长处和短处,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做好事情。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互相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中、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3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树立帮助他人的意识
比如:每次在午睡前、起床时,总会听到很多小朋友在喊“老师帮我脱一下,帮我穿一下”等等,在这个时候老师总是很忙碌,且顾得上这个就顾不上那个。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先得让幼儿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向别人求助,有互相帮助的意识。引导幼儿请旁边的小朋友帮忙,先帮你再帮我,让他们自己去找小朋友来解决。这样小朋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怎么去向对方求助,怎么与人交往。从中他们也知道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先得学会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人才会有更多的好朋友。
4让幼儿享受与人分享,并使幼儿享受分享的乐趣
现在的孩子集众多宠爱于一身,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会关心别人,更不会与人分享。而常常只是让他们模仿分享的行为,而没有实实在在地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对分享行为的情感倾向,从而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分享是指与别人共同拥有和分享。因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尝试。比如:情境表演、讲故事、带食物与人分享等。通过故事、情境表演,引发幼儿产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各种角色,从而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再玩玩具等活动中,教给他们玩玩具的方法、及规则、让分享者向分享行为发出者道谢。使幼儿真正感受到与大家分享的快乐,使他们明白“只有与人分享,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当然,分享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教师多为他们创设机会,和他们一起制定分享的方式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真正让幼儿学会分享、关心他人。
5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总会碰上一些事物、遇到困难,如果他们不会解决问题,就会给进一步交往带来困难。应该在平时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学会故事中的解决方法,或者让他们遇事自己试着去解决,这样才能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期的社会交往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来努力完成。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1注重创设良好积极的幼儿交往环境
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活动区、游戏角上要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学具、工具等,满足幼儿各种不同的需要。避免活动过程中幼儿间的争执,这对小年龄的幼儿尤其重要。
幼儿园还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容接纳的精神环境,教师要鼓励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首先,教师要消除孩子与自己交往的障碍,努力做一个受欢迎的好老师。放下自己的架子,蹲下身来,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利用幼儿来园、离园等机会,多抱抱孩子;闲暇时经常与他们聊天,合作游戏等。及时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然后加以鼓励,渐渐地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其次,教师要善待幼儿的错误,从幼儿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经验积累等多角度着手,分析看待幼儿的错误。用积极的方式提出建议,终止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为幼儿指明方向。
2注重建立幼儿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在生活中,教师可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结交新朋友。比如“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进入幼儿园后,幼儿交往的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还可让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如要爱护玩具,不抢夺等。活动结束后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幼儿各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要细心观察、耐心了解每一个孩子,用正面教育的方法,让幼儿逐渐走到集体中间去。
教师还要尽量为幼儿营造同伴交往的氛围,多组织幼儿参加一些轻松自由的交往活动,如“悄悄话”游戏,促进幼儿间相互说话,相互了解;设置“小小表演台”,鼓励幼儿一起玩打击乐、唱歌、跳舞等;在区域活动中,以“大带小”的形式,请大班幼儿带小班弟弟妹妹一起玩,一方面使幼儿掌握玩的技能,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形成初步的交往意识,产生交往的兴趣。
3注重创设各种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同伴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这样的气氛,参与幼儿的游戏,在玩中向幼儿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如:一起玩玩具时,不要争抢,学会谦让的玩。孩子这样做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这样做,时间长了,同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
节日活动也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如在庆祝“六一”活动中,设计了“大带小”活动,让大班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一起共餐,开展全园区域活动,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还要利用社区资源,多组织幼儿与社会交往。如利用主题活动“我的好妈妈”邀请妈妈来园,和妈妈一起玩游戏,一起动手制作、品尝水果色拉等共庆三八妇女节。又如“超市购物”活动,鼓励孩子自由结伴进超市买东西,遇到困难自己去找营业帮忙。另外,还可开展如“消防员叔叔真勇敢”、“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等一系列社会性活动,这些活动都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还给幼儿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其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提高。
4注重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
随着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活动的深入,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细微之处,抓住时机,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儿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其学会自己解决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提高交往质量。

(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