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村庄一个姓,百家姓里没有,调查后发现是明朝皇室后代

世代继承的,时代的变迁,人的梦,这些个都是挡不住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见到各种各样比较奇怪的姓氏,但是几乎都会出现在《百家姓》里。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籍。是由北宋时期的一位书生所写的蒙学读物,在中国流传至今,影响极深。而在山东有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整个村庄的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竟然没有,但他们却自称是皇室的后代。
这村庄一个姓,百家姓里没有,调查后发现是明朝皇室后代
一、皇室后代姓氏难寻
那个村庄便叫“昃家庄”,从里繁衍出来的若干子孙大多集中在附近地区,“昃”作为姓氏,在全国为此独有。在最近10多年间陆续出版的关于失传的现存的姓氏书籍中都没有记载“昃”姓。从这里便可知道“昃”姓出现的历史应该会很短,应该是在很快的时间内出现的姓氏。
据说当地老百姓所说,他们是原本是明朝朱氏皇室的后裔。这一言论后来也被证实确实在历史记载中有一些记载。明代宪宗朱见深的庶长子朱佑辉,在1487年,封为衡恭王,在1499年就藩于青州府,也就是如今的青州市南部。自从第一代衡恭王开始到明朝灭亡,青州衡王府经历了庄王,康王,定王,穆王,宪王这几代。
这村庄一个姓,百家姓里没有,调查后发现是明朝皇室后代
二、改姓只为活命
后来明朝覆灭,清兵入关之后,到了公元1645年,由于建朝初期。清政府遭到了众多反抗清朝统治的运动,而清政府也开始着手于平定江山的准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镇压广大人民反抗斗争的时候对明朝后代中式贵族也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如取消了他们的各项特权,剥夺了他们的资产与土地,用武力来镇压他们的反抗。不仅如此,为了能将他们一网打尽,还要把他们集中到京城,并对他们严加看管控制等。
导致当时有很多明朝遗留的皇室子弟逃亡全国各地。后来有一些皇室子弟,还在江南多次聚集准备从事抗清复明的活动。因为当时的清朝京城是在北京,所以明朝遗留的皇室子弟在北方已经失去了公开的条件。他们只能更名换姓,到一些僻远的山乡来躲避这场灾难。
这村庄一个姓,百家姓里没有,调查后发现是明朝皇室后代
三、改姓者众多
去比较远山乡避祸的人有很多史料记载,其中就有两件涉及山东境内明代皇室成员因为担心被捕获而选择逃亡,他们会更名换姓,乔装打扮,到一些比较偏僻贫穷的山庄躲避。
比如从山西逃亡到山东蓬莱县的明宗室朱充鲑就将名字改为梅雨。而明鲁王府的宗室朱同改名为李小吾。朱振会改名为孔氏等等。有很多例子,但这些都被查到并且抓捕上报了清朝朝廷。当时明代遗留的皇室子弟已经有让朱姓的子孙隐居各地,随着当地改名换姓的说法。就如同上面这几个例子一样。
明代末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便派兵驻扎在青州,后来衡王府中的一名将领由于对明王朝的覆灭心有不甘,就擅作主张杀了李自成在青州的将领。他杀完之后便找到衡王朱由橄希望他可以登机称帝,举兵反抗清朝恢复明朝统治。
这村庄一个姓,百家姓里没有,调查后发现是明朝皇室后代
但是朱由棷却没有如同他的手下一样有恢复明朝王氏繁华统治的决心。他比较胆小,不敢冒险骑兵反抗清朝,宁愿听天由命,甚至还主动向清朝政府投降。当时清朝政府正式建立初期,为了稳定大局着想,并没有当即就要了朱由棷这一王府的性命。而是采取了安抚措施,也就是这样才让衡王府得以保存了一段时间。
四、“昃”姓由来
也就是清代顺治皇帝初年,清朝政府当时给朱由棷安下了“叛乱之罪”,最后将衡王府抄斩导致当时青州衡王府的宗氏子弟也如同很多皇室子弟一样到处逃亡,而来不及逃走的则被变卖为奴。就这样富丽堂皇的青州衡王府被夷为平地。而有一部分的人跑到了莱芜县境内一个叫“坡庄”的地方。听说“坡庄”是因为太阳西下落到坡后而得来的名字。而这一形象就像大明王朝灭亡,让宗氏子弟,倍感无限哀痛。
于是他们从中受到了启发,便以《千字文》这本书中的“日月盈昃”这一个词语作为根据,把他们原有的朱姓改为“昃”姓。“昃”姓的本意,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日在西方时,侧也。也就是太阳落山时候的样子,太阳西下的意思。而在《辞海》中也有解释”昃”一字的意思日西斜。这个姓氏由当时很多位商议而得来。
这村庄一个姓,百家姓里没有,调查后发现是明朝皇室后代
从原有的朱姓改为“昃”姓之后,不仅可以逃脱了清朝士兵的追捕,保住性命,绵延子嗣为大明王朝留下血脉。而当时“昃”姓又寄托着对大明王朝的哀思,对它覆灭的悲痛。当然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想要恢复大明王朝的用意。毕竟太阳西下第二天总会重新升起。
博山这一县城的正式设立,是在清朝雍正12年,也就是1734年。清朝初期就是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而它的位置刚好在清州与莱芜之间。
从“昃家庄”的族谱中就可以知道“昃”姓最早的祖先是昃龙昃凤俩亲兄弟。正是由他们带领着一家老小寻找到这个博白山西部群山之间并在这里开始居住繁衍。由于在那个地方有很多土地可以用来耕作种粮食,维持生计。而它又属于群山之间,相对而言极其安全。
这村庄一个姓,百家姓里没有,调查后发现是明朝皇室后代
后来也是因为这个村庄交通不便,很少会有人到这个地方来。从那之后他们便开始留在这个地方定居,并且繁衍了后代,渐渐形成了以“昃”为主的“昃家庄”。这也就是“昃家庄”的由来。
清代初期的山东籍著名学者王渔洋,他与博山县城官员孙廷铨家有一定的亲戚关系。后来两家也经常来往,王渔洋经常与孙家聊天自然也会知道“昃”姓的出现。
这个从他所写的一本名叫《池北偶谈》的书籍中就有记载关于比较奇特的姓氏里面就有“昃”姓的记载。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也是唯一记录了“昃”姓的清代时期的著作。王渔洋将自信写在他的著作里,也许也带着一丝对明朝的一点思念。因为据记载他的家族中有许多是在明朝朝廷做过官的长辈。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