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内发现明朝奏折,康熙命人研究后得出结论:我们差太远了!

1690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九年,皇宫内发现了明朝遗留的一些奏折,内容涉及明朝宫殿明细信息,宫内花费,以及后宫下人的数量等等。康熙知道后,命令大臣详细的查阅,看看到底当时的明朝大内,到底是怎么运行的,和现在有什么差距。
皇宫内发现明朝奏折,康熙命人研究后得出结论:我们差太远了!
大臣们知道皇帝到底什么意图,于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结果就出现了这么一份结果(以下内容是大臣上报康熙的数据):
1.明朝皇宫,每年用“金花银”九十六万九千四百余两,而清朝当时,所有的金花银都已“充饷”。
这个数据代表什么意思,首先要从“金花银”说起。
知识点:金花银是明朝税粮折收的银两,也就是本来当做赋税上缴的粮食,折算成银子收到皇宫,减少了运输压力。“金花银”收上来主要用作皇帝赏赐,剩下的发放官员俸禄。
皇宫内发现明朝奏折,康熙命人研究后得出结论:我们差太远了!
而到了清朝,所有的上述税收,全部折成官员和军队的俸禄,不再有皇帝赏赐一说,也就是大大缩减了皇帝个人意愿带来的贫富差距。
2.明朝皇宫的光禄寺每年花费大约二十四万两白银,到了清朝,每年只花费三万两。
看到这一条,可能有些人会有点蒙圈,一个寺庙能花费这么多吗?解开这个迷惑,首先要知道,“光禄寺”不是一个庙而是一个官署名称,其职能通俗的讲就是负责皇宫的伙食。
皇宫内发现明朝奏折,康熙命人研究后得出结论:我们差太远了!
明朝的光禄寺每年定额配备费用二十四万两,明初崇尚节俭,只配备十二万两费用,还能剩下不少;而到了正德、嘉靖年间,费用增加到了三十六万两,还不够。这就牵扯出光禄寺和当时内宫勾结,中饱私囊的事情了。
清朝康熙年间的光禄寺,每年只花费三万两,就能供应整个皇宫的膳食,确实成了他们标榜自己勤俭业绩的有力数据。
3.明朝皇宫的木柴用量,每年是2686万斤,清朝时678万斤;明朝皇宫一年用炭1208万斤,清朝一年是一百多万斤。
4.明朝后宫娘娘们的家装花费,一年两万八千余两,到了清朝,全部削减。
5.明朝建造的宫殿,地基和墙体都用临清贡砖,木料都是楠木;而清朝皇宫建造房舍,都是普通砖料,木材也是换成了普通的松木。
这份结果,已经把明朝皇宫的骄奢,清朝皇宫的节俭,从中间画上了一道深深的“三八线”,如果当时有流行歌,那肯定就得唱出来了:我们不一样!
皇宫内发现明朝奏折,康熙命人研究后得出结论:我们差太远了!
康熙看了,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直到二十年后。1710年,一次康熙早朝,对下面的大学士说了如下的一段话:
你们所了解的明朝,都是在史书上记载的。而明朝万历之后的太监,其中有一些是在我身边供职的,所以,我知道的,比你们都要详细的多。明朝的奢侈不可想象,他们一天花费的银子,放到现在,足够一年之用。
这段话说的,七分夸张,却十分露骨,表明自己的朝廷在用钱这方面,比明朝差太远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康熙治国有方,持续134年的康乾盛世,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回光返照吧。
康熙想不到的是,自己维护的天下,最终还是毁在自己后代身上;而他一直以来崇尚的节俭,到了晚清时期,已经“升华”到了一个鸡蛋三十两银子,一个补丁几千两银子的地步,甚至让民间流传出“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之类的俚语。
而当时汇总整理明朝奏折,其统治意图也很明显,实际上就是要明明白白的告诉天下,为什么明朝被大清取代,然后以稳固自己的统治。殊不知,康熙的节俭,并没有形成他大清的国风;而回看三百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崇尚节俭的程度,岂不比康熙还要强两倍。
皇宫内发现明朝奏折,康熙命人研究后得出结论:我们差太远了!
所以,笔者至此,得出了如此观点:历史上帝王的节俭,如果只流于自身的作为和制度的落实,终究不能长久,只有形成国风家风,才能在统治之外,让这个民族的根扎得更深,枝叶更加繁茂,生命力更加持久。
不知道读到这里的您,对康熙年间细数明朝奢侈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处理。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