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晡是何时?

以中医传统理论基础为依据,以身体健康、养生为目的,传播健康知识。大家的分享、转发和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如喜欢请关注,将有体系的持续更新相关内容。

日晡是何时?

关于《伤寒论》中的“日晡”,大多数医家及著作都笼统地解释为“下午申酉时分”,虽然时间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概念却截然不同

古代三种计时方法

1、起源于埃及的十二时制

十二小时制起源于埃及,将从黄昏到黎明分为12个小时,从黎明到黄昏也分为12个小时。早期的罗马人一开始使用12小时制,是将全天平均分为12个小时,因此一年中,因白天和夜晚的长短不同,所以各天的长度是不尽相同的,甚至还有将夜间分为3个小时的情况。这是因为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使用太阳作为计时工具,所以没有办法准确地划分时间。钟表被发明后,昼夜被划分为各12小时,且其长度也变得相等并固定下来,并不因为不同季节白天、夜晚的长短而改变,这就是现在的24小时制。

2、始于西周时期的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也称为十二地支。古人将木星运行一周的轨道分为12个等分,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12年,所以中国古代用木星来纪年,称为“岁星”。后来,又将这12个部分命名,这就是“十二地支”。地支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经常与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合使用。从甲子到癸亥,60为一周期,称为一个花甲,用来记录年、月、日、时辰。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十二生肖。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称为一个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12段,每段为一个时辰,约合现在的2个小时。

组合时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

日晡是何时?

六十花甲表:

甲子 甲戌 甲申 甲午甲辰 甲寅

乙丑 乙亥 乙酉 乙未 乙巳 乙卯

丙寅 丙子 丙戌 丙申 丙午 丙辰

丁卯丁丑 丁亥 丁酉 丁未 丁巳

戊辰 戊寅 戊子 戊戌 戊申 戊午

己巳 己卯 己丑 己亥 己酉 己未

庚午 庚辰 庚寅庚子 庚戌 庚申

辛未 辛巳 辛卯 辛丑 辛亥 辛酉

壬申 壬午 壬辰 壬寅 壬子 壬戌

癸酉 癸未 癸巳 癸卯 癸丑 癸亥

3、形成于西汉的十六时段

十六时段是汉代以前依照进餐的时间,分划一昼夜为16个时段。《白虎通德》说:“诸侯三饭,卿大夫再饭。” 按照当时的礼制, 一般老百姓一日只能用两餐, 而诸侯王公一般为一日三餐, 中午饭更为隆重。

历史资料里有时有“日中饱食”的记述, 就是指三餐制的中餐。而天子的饮食, 按礼制为每日四餐。根据皇帝一日四餐的时间,将一日划分为16个时段,这16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辰时、平旦、日出、蚤时、食时、东中、日中、西中、晡时、下晡、日入、黄昏、夜食、人定。

日晡究竟是何时

将现在的一日24小时划分为十六段,每个时段约为90分钟,所以“晡时”时段是14:15~15:45,“下晡”时段是15:45~17:15。

《伤寒论》中的“日晡所发潮热”,指的是16个时段中的“晡时”和“下晡”。“日晡所”的“所”,在这里是个虚词,即表示大约是“日晡”以后的一个时间段内,即14:15~17:15的3个小时之间。

“日晡”是一个时段而不是一个时辰,虽然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有所重叠,但并不是后世医家所说的申时。由于“晡时”时段(14:15~15:45)和下晡时段(15:45~17:15)是一天中温度最高、阳气最旺的时段,人体的阳气也是最高涨的时段,故而能够与邪气相争,尤其是发热性疾病,在这个时段发热就更为明显,被称作“日晡所潮热”。

日晡是何时?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