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将领,可结局却完全不同,主要跟一制度有关

提到明朝后期的军事史,有两人不得不提,那便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和辽东总兵李成梁。

同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将领,可结局却完全不同,主要跟一制度有关

这两位都很能打仗,但风格却完全不同。戚继光采取的永远都是最直接了当的方式:对付南方的倭寇直接就上鸳鸯阵,对付北方的蒙古,则用长城、火器,外加毁灭性的攻击力。所以他镇守过的地方,在很长时间内是不会再有战争的。而反观李成梁,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那便是“养贼邀功”。

啥意思呢?李成梁在对付敌人的时候,总是喜欢拉一个打一个,而且要给打得半死的敌人留下后路。比如说先拉甲一起去打乙,把乙打得半残之后,再又扶植一个丙回过头来打甲,然后等丙壮大后,又带着养好伤的乙去打丙。那他为何要采取这种方法呢?因为这样可以确保战事连绵不断,而且还全是胜仗。

两人不同的作战风格,自然也就导致了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同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将领,可结局却完全不同,主要跟一制度有关

戚继光靠着张居正的赏识,镇守蓟北,十多年基本无战事,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自然是好事,可对于他个人来说,却绝对算不上啥好事。因为长期没有战事,戚继光无功可立,自然也就没法加官进爵,皇帝和百官自然也就感受不到他的重要性了。所以待到张居正一死,他立马就被排挤、打压、诬陷、夺职了,最后抑郁而终,到死家境都不富裕。

而李成梁,先后统治了辽东三十多年,打的大小胜仗不计其数,捷报是一封接一封传到北京城,弄得皇帝很是激动,赐给他蟒袍金冠、财宝岁币无数,就连《明史》上都说他“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最后,他官至太傅,全家都封爵了,就连奴仆都成了显贵。而且他家的财富也是数之不尽,因为整个辽东的军资赋税,全由他们家一手把控。

个人结果不一样,带给国家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这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同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将领,可结局却完全不同,主要跟一制度有关

戚继光在南方打倭寇,从此中国沿海再也没了倭乱;去北方戍边,直到明朝灭亡,蒙古人再也没敢靠近长城半步。而李成梁呢?打了几十年的仗,弄得东北民生凋敝,各个少数民族都痛恨朝廷,最后还扶植起了一位名叫努尔哈赤的儿女亲家,去当少数民族的头儿。后来这个人又被称为“清太祖”。

读到此处,是否会有些莫名的感慨呢?如果历史再来一次的话,让戚继光官居太傅,让李成梁抑郁而终,事情是否会变得好一点呢?告诉你,没用,依旧还是会这样。为何这么说?因为朝廷的制度有问题。

古代将领要想加官进爵,从来都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论功行赏”。听上去很符合逻辑,但问题恰恰就是出在这里,因为逻辑上的合理,并不代表着事实上也合理。

同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将领,可结局却完全不同,主要跟一制度有关

朝廷论功行赏有两个根本的问题:

一来是有功才赏,这就意味着“有功劳”是将军的最优先选择。要想有功劳,首先就不能少了敌人,因为战争游戏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玩下去。戚继光把敌人都消灭光了,那他再度立功的难度就很大了,灭了倭寇和蒙古,没人陪他玩,他自然就出局了。

二来胜利永远都是过去式的。戚继光破敌是胜利,而李成梁破敌同样也是胜利,朝廷的封赏是一样的,可这种封赏都是对过去和现在状态的奖赏,而不是对将来状态的奖赏。可实际上,一场战争的价值,不仅仅包括已经取得的成果,还应该包括未来的成效。

可朝廷却不会因为蒙古人不再反叛而年年封赏戚继光,也不会因为女真人的一再叛乱而惩罚李成梁。也难怪古人会说:“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