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六大原则

※适当原则——一要把挫折教育控制在安全和适当范围内。

让儿童碰一碰钉子,经受一下艰苦的磨炼,对他们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磨练意志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创设挫折情境一定要考虑儿童个体差异,挫折情境的内容、方式要符合儿童的体力、智力、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目标定得太高、太难,任务强度过大、次数过多、持续时间过长,以致儿童感到力不从心时,儿童的自我价值感、自尊感就会降低,他们就会丧失自信心。

※渐进原则——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要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对儿童进行的挫折教育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尝试原则——充分感受挫折是培养儿童抗挫折能力的前提。

儿童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碰到困难容易气馁,此时大人若常常动手替他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儿童会形成依赖、畏难和偷懒的心理,而不愿做任何有益的尝试。儿童是在感受和体验中进行学习的,不做尝试就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挫折教育就是要消除儿童的依赖性,鼓励他们独立面对困难。

※认知原则——对挫折的认知是提高儿童抗挫折能力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ABC理论,强调挫折是否引起人们的情绪恶化,不在挫折本身,而在对挫折的认知。也就是说,同样的挫折情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挫折反应,就是因为人们对于遇到的困难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判断。儿童思维的发展依赖于感知的发展,儿童通过亲自感受和体验能对挫折形成初步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信息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痕迹深,保持的时间长。亲自获得的挫折经验对儿童的挫折承受力影响很大。受挫折稍多一些,体验稍深一些的儿童,不仅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而且还逐渐形成了正确的挫折观、价值观以及看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了处置挫折的技巧。

※鼓励原则–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儿童需要鼓励。

儿童遇到挫折时能意识到周围的人在支持自己,能感到可以信赖的人在关爱自己,他就会增强摆脱困境的信心和力量,反之,则会感到孤立无援。

对儿童的鼓励分为自我鼓励和他人鼓励。儿童很容易接受暗示,自我鼓励其实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行”、“我很勇敢”包含着一种接受自我、肯定自我的态度,这种态度可以转化成一种自我激励的力量。自我鼓励来源于成人的肯定,即他人的鼓励。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成人对他评价的反映,你说他行,他就会在心理上内化为“我行”。所以,鼓励对于儿童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最具有积极意义和实效性。

※个性原则–个性品质和兴趣会影晌儿童的挫折承受力。

很多个性特征如气质、性格以及兴趣、信念、世界观等都对挫折承受力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性格开朗、意志坚强、富有自信的儿童挫折承受力强;性格懦弱、胸襟狭窄、患得患失、耐性差、情绪易冲动的儿童挫折承受力低。抑郁质的儿童比多血质、黏液质的儿童挫折承受力差。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儿童的挫折承受力:对感兴趣的事,儿童会孜孜以求之,碰到困难也无所畏惧,并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

由于儿童多用一种方法或坚持错误的方法来解决困难,所以易受挫折。我们要引导儿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用发散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儿童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