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指导要点

一、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基本结构
1.幼儿自主阅读
幼儿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其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和策略掌握书中的内容,并将有效的信息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和自己的经验建立一种联系,实现自主阅读。因此,要让幼儿最终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就要从其自主阅读开始。
早期阅读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幼儿自主阅读,为保证这一步骤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准备数量充足的图书,图书最好人手一册。教师可简单地介绍图书的名称以及封面内容,也可以通过提问激发阅读兴趣。例如阅读活动“我家是个动物园”,教师可呈现图书封面,并提问:“在封面上你看到了谁?”“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家里怎么会是动物园呢?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之后,让他们自由阅读,初步理解图书内容。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他们家真的住着动物吗?”,问题的指引可以增强幼儿自主阅读的目的性,使他们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帮助幼儿理解或解决图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师幼共同阅读
幼儿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要模仿他们所崇拜、喜欢的人,或者和他们所崇拜、喜欢的人共同参与某项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时,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态度、情绪感染幼儿,从而使他们建立起热爱阅读的情感动机。同时能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慢慢感受和了解图书中故事文体的特征,了解书上的问题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建立基本的文字概念,学习基本的阅读策略。
在活动中,教师按照自已的理解和设想,要求幼儿将掌握的书面语言信息贯穿到阅读过程中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幼儿明确阅读内容,并正确地掌握书面语言的信息。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必着重“告诉”幼儿什么,而是采用“平行”的方式,与幼儿平起平坐地共同阅读。换句话说,教师可将自己的指导作用放在“一起阅读”之中,而不是告诉幼儿应该学习什么。这种方式将有助于幼儿从自由地“接近”阅读信息,过渡到按照教师指导接受阅读信息,引导幼儿尽快从依赖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
3.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
每个阅读活动都有其自身的重点、难点,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一个重点或难点画面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往往会影响到幼儿对整本图书主要内容的把握,小班和中班前期的幼儿尤其会如此。经过“师幼共同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有重点地开展活动,着重帮助幼儿深入地掌握学习内容和正确的学习方式,使幼儿能将图书的细节与内容相结合,从而深入地理解图书的主要内容,并能体验图书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应注意,只要能够引导幼儿深入掌握学习的重点,加深对所学的书面语言的印象,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形式,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4.幼儿讲述阅读内容
早期阅读活动不仅要停留在让幼儿学会阅读、能够理解画面内容上,还要帮助幼儿将看到的画面内容转化为语言符号,用口语表述出来。因此,在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应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讲述内容,这也是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讲述可以在集体中进行,也可以分组或结伴进行。
幼儿讲述阅读内容时不一定是对原文的照搬,既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讲述,也可以发挥想象力进行迁移性讲述。
5.归纳阅读内容
在幼儿讲述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归纳阅读内容,对阅读内容的归纳不仅能够考验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图书,而且对幼儿的概括能力、语言的编码能力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
常见的归纳阅读内容的方式有:
(1) 一句话归纳法
一句话归纳法要求幼儿用一句话将图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来,如大班阅读活动“汉堡男孩”中,幼儿这样总结图书内容:这本书讲的是小男孩维尼爱吃汉堡,结果变得像汉堡,差点被吃掉的故事。
(2)一段话归纳法
一段话归纳法要求幼儿用一段话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如中班阅读活动“小兔搬家”,幼儿这样归纳:小兔子们的房子破了,他们决定搬家,有的搬桌子,有的拿凳子,结果突然下起了雨,他们先藏在桌子下避雨,可是雨下个不停,怎么搬家呢?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凳子放在桌子上,然后每只兔子在桌子下抱着一只桌子腿搬家,他们真聪明!
(3)图书命名法
图书命名法要求幼儿用简练的词语或短语给图书起个名字,前提是不能告诉幼儿故事的名字。如在给《小兔搬家》命名的时候,有的幼儿想出了《聪明的小兔子》,有的想出了《团结起来力量大》,只要是符合故事的主题,都应该给予鼓励。
在归纳阅读内容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方式能使幼儿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能够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指导
1.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幼儿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是极其有限的,当幼儿对图书的情节不够熟悉或难以理解时,就无法积极主动地与阅读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往往导致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将指导的重点放在反复帮助幼儿掌握有关的背景知识上,从而影响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如果阅读的内容是离幼儿生活较远,幼儿比较陌生的,在阅读活动前一两周,就有必要让幼儿先读一下图书, 为正式阅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的准备工作既可以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也可以安排在活动区进行。
教师在指导这一阶段活动时应注意:
第一,阅读前的准备性活动只是为正式阅读做好铺垫,不是正式的阅读活动,因此,要求幼儿对阅读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可,不需要他们对图书的内容过于熟悉,否则会影响正式阅读时的兴趣。
第二,对幼儿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可给予提示,提示后教师不要将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要提供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并将幼儿普遍不理解的画面内容记录下来,作为正式活动时的重点、难点问题加以解决。
在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中,教师也要注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提问、设疑等方式,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例如,阅读《好饿的毛毛虫》时,教师可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带洞洞的书吗?这本书里面就有好多好多的洞洞,这是为什么呢?”在这样的提问下,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更愿意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依据阅读材料的特点组织适合的活动
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不同。教师应依据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组织适合的活动。例如,故事类图画书有生动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故事线索较为明确。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将活动重点放在理解故事的内容、体验主人公的情感、把握故事的主题思想上。教师可采用复述、表演等方式来组织幼儿进行学习。而知识类图画书与故事类图西书相比则有所不同,它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和情节,而是用比较严谨的语言,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如《一本讲述睡觉的书》介绍了动物睡眠时的习性。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先引导幼儿阅读图画书中的典型画面,而后根据所学习的方法再去自主阅读其他画面,然后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分享来学习科学知识。
3.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合理有效的提问
在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常常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提问的方式基本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类型。封闭式提问的答案是单一的、固定的,对幼儿的思维要求较低。而开放式提问则无法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幼儿必须积极思考,才能进行回答。阅读活动中开放式的提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分析性提问,如“老奶奶为什么会那样做”“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假设性提问,如“乌龟还会带小松鼠去哪”“它们还会听到什么声音”“假如你是小松鼠,你会叫乌龟带你去哪”。
(3) 想象性提问,如“他们在说什么”“在想什么”“你猜猜月亮是什么味道的”。
对这类问题的解答大多是由画面内容联想到画外情节的讲述,也是创编性、发散性的提问。教师应把握各种类型提问的特点,结合阅读材料进行提问,要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也可以将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有效结合在一起,如“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封闭式)“你为什么喜欢”(开放式)
4.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幼儿个体差异
教师要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对那些阅读速度较快的幼儿,要提示他们再仔细阅读图书中的细节部分,以了解其内容的发展线索,更好地掌握故事情节。而对那些阅读速度较慢的幼儿,则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尤其要关注“阅读困难幼儿”,一般而言,存在阅读困难的幼儿最有可能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无法了解或使用书面语言的组成规则;无法获得并使用理解策略解读书面语言的含义;阅读缺乏流畅性。教师和家长可以为这些幼儿建立比较特殊的个别教学计划,针对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特殊的帮助。
5.关注阅读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
目标是活动过程的指引,适宜的目标应与包括活动过程在内的整个教学设计相对应。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围绕教育目标来组织活动。
案例
我的幸运
阅读活动《我的幸运一天》的活动目标为:
(1) 阅读《我的幸运一天》,感受故事中善意夸张的手法和含蓄幽默的风格。
 (2)表演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3) 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感受。
在活动设计环节中,教师要紧扣目标,设计好阅读活动的各个步骤。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要以目标为依据,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品的风格,并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机会与同伴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活动结束之后,应进行活动反思和评价,并以活动目标为指标,评价整个阅读活动的效果。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