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精神教育环境与物质教育环境的创设

一、婴幼儿精神教育环境的创设

精神环境主要指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机构以及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及心理氛围等,它虽然是无形的,却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情感、社会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

1. 创设要求

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是婴幼儿成长所必需的。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机构应注重创设能够满足婴幼儿交往和被关爱需求的精神环境,为婴幼儿提供宽松、愉悦、平等、自主的活动空间。在为婴幼儿创设精神环境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平等性。尽管婴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但他们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着自己的思想和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2)愉悦性。成人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婴幼儿的情绪,教师与教养人要与婴幼儿保持良好的关系,关心、关注婴幼儿的发展与需要,用亲情和爱意使婴幼儿的情绪得到满足,感到愉悦。

(3)自主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婴幼儿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条件,较少设定和避免不必要的限制,积极引导婴幼儿关注周围世界,获得成长经验。

2. 创设要点

精神环境的创设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婴幼儿、婴幼儿与婴幼儿、教师与教养人、教养人与婴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方式等方面。教师和教养人是婴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指导者,除了教给婴幼儿正确、适宜的行为方式与规则以外,教师和教养人自身对待婴幼儿的情感态度及其榜样作用也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和教养人需要做到:

(1)尊重与理解。在生活上给予婴幼儿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有益于促进婴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可以用身体接触、表情、动作等多种适宜的方式来表示对婴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等。特别是要从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理解婴幼儿的情绪和各种行为表现,接纳婴幼儿,尊重婴幼儿意愿,减少包办和干预行为,更不要代替他们解决问题。尊重婴幼儿发展中表现出的年龄特点,理解婴幼儿的行为,当他们确实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提问、建议、商量和扮演角色的方式给予恰当的指导,合理、适宜地引导婴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宽松与平等。宽松与平等的心理氛围会让婴幼儿感到安全,教师和教养人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对婴幼儿的约束与要求,给他们更多自主选择和自主活动的空间。教师和教养人要努力成为婴幼儿的玩伴,做婴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多花时间、精力与孩子一起玩耍,并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婴幼儿独立的习惯和多种能力,丰富他们的认知经验。

(3)交流与等待。交流是连接教师、教养人和婴幼儿情感的纽带,教师和教养人应关注婴幼儿个体不同的表现,随时和婴幼儿交流,让他们感到教师和教养人对自己的喜爱,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有了情感上的信任,婴幼儿就会逐渐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有助于教师和教养人把握婴幼儿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

教师和教养人要尊重婴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当他们的表现达不到要求时,要能够耐心等待,顺应他们的发展水平。

(4)鼓励与期待。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和教养人要多鼓励婴幼儿,对其行为抱以积极的期待,引导婴幼儿逐渐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

二、婴幼儿物质教育环境的创设

适宜的生活环境应让婴幼儿感到安全、舒适和有序。婴幼儿成长需要能够满足他们生理需求的生活环境,需要能够满足好奇和探究需求的游戏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可以使婴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养成生活习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并学会与他人交往。

1. 创设要求

婴幼儿的生活内容就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内容,在创设生活环境时应与婴幼儿养育相结合,顺应婴幼儿的发展规律,这有助于婴幼儿习得自理生活的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做到安全、卫生和健康。婴幼儿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在提供设备、玩具材料和食品时,要把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

(2)做到丰富多彩。婴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经验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完成的,因此提供多种感官剌激的环境材料,更能激发婴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探究的兴趣。

(3)要顺应天性。应依据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回应他们的表现,积极给予支持。

(4)要自然渗透。结合婴幼儿的生活将教育目标与要求渗透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体现多种教育功能,在生活中引导婴幼儿快乐自主地发展。

2. 生活环境的创设

(1)突出显性环境的安全与便利。保育与教育机构的生活环境主要以如厕环境、盥洗环境为主。创设的生活环境要与养育相结合,大到所有设施配备,小到玩具材料的选择,都应保证安全便利,方便婴幼儿活动,能够引导婴幼儿习得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发展。

(2)突出隐性环境的科学性。隐性环境主要是指婴幼儿的作息制度等。2岁左右是婴幼儿秩序发展的敏感期,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对婴幼儿活动、休息的内容和时间的规定)是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作息安排应注意动静交替、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交替、智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交替、有组织的活动和自由活动交替,力求做到各环节转换自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灵活应用。科学的作息制度不仅可以帮助婴幼儿建立稳定的生活规则和秩序意识,还有利于帮助婴幼儿尽快摆脱自我中心,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性。

3. 游戏环境的创设

婴幼儿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游戏是婴幼儿生理成长和精神发育的需要。适宜的游戏环境应是婴幼儿喜欢逗留的地方,是他们获得快乐和发展的地方。保育与教育机构要创设剌激丰富、支持婴幼儿发展的玩耍环境,顺应婴幼儿的需求而设计、投放玩具材料,为婴幼儿提供操作、探索、学习和体验的机会,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

(1)生活化。游戏环境的创设必须与婴幼儿生活紧密结合,符合“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体现婴幼儿生活中最基础、最必要、最感兴趣的内容,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2)自然化。游戏是婴幼儿学习的最好方式。受身心发展特点的限制,婴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无意注意占居主要地位,“教在有心,学在无意”,在平实、自然的状态下更容易习得许多易于成长的经验。

(3)随时化。游戏环境的创设要不拘泥于形式,满足婴幼儿随时随地都可玩耍的需求,促使婴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增长经验、获得发展。

4. 室内区域环境的创设

区域活动是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是婴幼儿最快乐的活动。保育与教育机构在创设区域环境时,要考虑布局、材料的提供、物品的摆放及保教人员的分工,充分体现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婴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保证婴幼儿的活动质量,促进婴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

(1)运动区域。运动区域有助于婴幼儿感知运动能力、自我意识、健康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区域内保证一定的活动空间,可投放用来爬、钻、跳、拉、绕障碍走等相关的设备材料,如小型滑梯、小汽车、各种垫子、小型攀登架、小型平衡木、可钻爬的箱子、各种拖拉玩具等。

(2)认知区域。认知区域有助于婴幼儿小肌肉的发育,提高感知能力、操作探索能力,并丰富多种经验。区域内可提供的材料包括串珠、拼图、套桶、敲打玩具、分类玩具、图形玩具、小型建构玩具、系扣子、打结绳、拆装玩具、容器、大小不同的盒子和瓶子等。

(3)艺术区域。艺术区域有助于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和艺术潜质的挖掘。艺术区域需要提供艺术活动所需的材料设施,如开展美术活动的画册、涂鸦工具、玩色材料、撕贴材料、工作服、大毛笔棒、半成品材料等;开展音乐活动的打击乐器、头饰、表演舞台、音乐等;还可以配备电视机、DVD、录音机等。

(4)阅读区域。阅读区域有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社会性 情感的发展。阅读区需设在光线充足、相对安静的地方。区域内可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还可以配备录音机、无线听筒、毛绒玩具、 表演头饰、玩偶,并利用软靠垫、家庭式沙发、小地毯等创设更加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

(5)想象装扮区域。想象装扮区域有助于婴幼儿社会性情感、交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该区域的环境创设要像家庭一样温馨、温暖,基本材料应包括可以模拟表现生活经验的物品,如家具、娃娃、餐具、仿真食品等,还可以提供厨具玩具、简单的医疗用品玩具、镜子、用来装扮的帽子、小书包、眼镜、服装、配饰、扇子、彩带等。

5. 室外大型活动环境的创设

(1)种植园。种植园有助于婴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婴幼儿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培养婴幼儿爱护植物,热爱生命的感情。种植园可以根据季节提供让婴幼儿观察感知探索的植物,如花、草、蔬菜、瓜果等。

(2)养殖园。养殖园有助于丰富婴幼儿的认知体验,增强对小动物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养殖园可养小兔子、小鸡、小鸭子、蚕等,为幼儿提供 喂养、观察小动物的机会。

(3)室外运动区域。室外运动区有助于发展婴幼儿的大动作、身体运动协调、力量以及平衡能力,增强婴幼儿的体质。室外活动区域的大小可根据园内户外场地的大小具体设定,环境的创设应考虑保证活动场地安全、宽敞、区域合理分隔,提供便于进行大运动的丰富耐用的材料等,如滑梯、攀登架、平衡木、跷跷板、摇马等。有条件的保育与教育机构,运动区域最好提供塑胶场地,并设置私密空间(小帐篷、小房子)以供休息。

(4)沙水池。沙水池有助于培养婴幼儿的感知能力,激发婴幼儿体验和探索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需要提供玩沙、玩水的工具,如铲子、模具、桶、漏斗、高水工具、小碗、小杯子、小壶,大小不同的盛水工具、不同型号的塑料瓶子等。

(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