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家长须知

     一、不要因为幼儿哭不让幼儿入园
    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短暂的不适应时期,“分离焦虑”状况是幼儿进入校园的第一道关卡。大部分幼儿都可以自然、顺利渡过这一关卡,轻松的迈入社会的第一扇门。为了能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游戏当中,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成长。
一直以来,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在刚进入幼儿园时的哭闹现象是正常的行为,去幼儿园几次就会习惯,针对这一现象,家长一般都采用哄骗的方式来安慰幼儿,以等到幼儿去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是一种常见的安慰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的智力发展比较快,这种做法将会影响幼儿对父母的信任度,因此,这是家长与幼儿园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问题。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真正内涵,新生入园分离焦虑就是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面临着与家长分离所呈现出的各种反常的行为,比如,哭闹、不正常睡觉及吃饭、精神低落、烦躁等一系列与家庭生活截然相反的行为。这与幼儿无法适应新环境,与家长分离有直接的关系,将这些不正常的行为称之为分离焦虑。
幼儿年龄比较小,正是“分离焦虑”表现最为明显的阶段,为此,幼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哭闹的情况。因为幼儿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被转移,所以,在幼儿哭闹的时候,家长可以先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当幼儿情绪有所好转时,家长可以快速离开,避免幼儿看到家长,又会想家。如果家长舍不得孩子,孩子一哭,马上妥协,就会使幼儿形成习惯,长此以往,哭就成为了幼儿要挟家长的手段,不仅无法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情况,还会有所加重。当然,对于家长而言,听着幼儿的哭声走出幼儿园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小鸟总有独自飞翔的一天,只有现在狠心,才可以让幼儿更好的飞翔。因此,家长一定要克服和幼儿分离的痛苦,不要心软。除此之外,把幼儿送幼儿园后,平静的与幼儿道别,然后赶紧离开,不要留恋,也不要总是探望幼儿,让幼儿可以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不要拿上幼儿园来恐吓幼儿
家长朋友们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幼儿选幼儿园的事情上,岂能因为拿上幼儿园恐吓幼儿而前功尽弃呢。很多时候家长朋友们会看到,只要一说:“你再哭,就给你送幼儿园去。”逐渐,幼儿园成了用来吓住幼儿,让幼儿安静的工具。但是这样的方法使用多次以后,幼儿渐渐的知道:“我不能哭,幼儿园很可怕的,我要是哭的话,会被送到幼儿园去。”
    在家长进行说服幼儿进入幼儿园时,有很多的方式,但是许多家长采取的方式并不正确,有的家长用温和的态度,尽量向幼儿阐述幼儿园的好处,对幼儿来说,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他们也对玩耍很感兴趣,有的家长会利用这一点来引导幼儿去幼儿园,明显这样的方式是正确、合理的。但是有的家长并没有足够的耐心,用恐吓的态度逼迫幼儿去幼儿园,这样反而会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在入园前的一两个星期,幼儿可能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不愿意上幼儿园,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身体不适的状况,此时,家长一定要密切监测幼儿的情绪、身体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表明要求幼儿上幼儿园的坚决态度。通常而言,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间大概为20天,家长可以先向幼儿讲述一些上幼儿园的好处,例如,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有很多玩具等,告诉幼儿:“长大了,就要上幼儿园,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是必须的。”千万不要以恐吓的方式吓唬幼儿,如:“不听话就把你送去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在幼儿园不听话,老师就会不喜欢你”等灰色语言,导致幼儿认为幼儿园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方,进而抵触上幼儿园。在幼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时间可能无法接受,因此,可以晚一点送幼儿,早一点接幼儿,用抱一抱、亲一亲等方式安慰幼儿,让幼儿知道爸爸妈妈不是不要他,还是很喜欢他的。
  三、不要隐瞒幼儿的病史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儿童入托幼机构前应当经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托幼机构。为了幼儿能得到最好的照顾和呵护,家长一定要跟老师多沟通多联系,把幼儿以前的一些病史告诉老师,让老师可以提前采取措施,让幼儿得到更有针对性的照顾。
幼儿入园时家长都需填写一些幼儿的病史资料,但往往因为检查项目的限制和家长的私心,一些家长会隐瞒幼儿的病史,因为担心向幼儿园公开孩子的病史后,孩子可能因受到特殊照顾而感到孤立,所以故意隐瞒像多动症、惊厥、哮喘等特殊疾病。这样导致幼儿园得不到幼儿准确完整的信息,一旦幼儿出现紧急情况,会很难得到及时的处理。
    四、入园之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进食、睡眠、入厕、穿脱衣、盥洗、整理等。
而今,许多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解小便、脱穿简单衣服等,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如入园前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刚开始学习自理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害怕克服困难,不愿意自己的事自己做,有的家长见幼儿哭闹就心软妥协,不再坚持。有的家长则是怕幼儿吃苦,许多应由幼儿自己做的事,家长由于过度的溺爱不让他做,或认为幼儿小做不了,等他长大了学也不晚,这就使幼儿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还有的家长是怕麻烦,幼儿自己吃饭、穿衣往往动作慢,家长觉得不如自己代他做了快,特别是早晨起床、洗漱,很多家长因为时间紧,嫌幼儿拖拖拉拉太麻烦,让幼儿失去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家长的这些观念造成了幼儿自理能力弱,影响了幼儿入园后的生活,也给幼儿将来学习、生活、处事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入园之前加强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且能让你的幼儿在集体中表现的更出色,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五、帮助幼儿信任老师
古人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对幼儿而言,只有对自己的老师产生真正的信任时,才能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喜欢上幼儿园,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充分的信任自己的老师,也有的幼儿会对老师产生偏见,从而影响良性师幼关系的形成。
那么如何消除幼儿对老师的偏见呢?
1、全面了解。幼儿园生活对老师来说是熟悉的,而对刚入园的幼儿和家长们来说却是陌生的,这就需要老师尽可能的让家长们了解幼儿园里的生活,家长也要多关注幼儿园里的动态,从而加深家园之间的双向了解。如幼儿在家里向爸爸妈妈“告状”说老师不给自己玩玩具,但事实上是玩好玩具老师要求整理时,这个幼儿还想玩,但是老师没有同意,如果这时家长不问原因就对老师产生想法,那就会造成误会。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引导和教育,把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的结果归咎于老师,而家长就需要主动向老师了解幼儿园的生活教育。
2、解释追问。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家长可以采用“解释”和“追问”的方法,进一步了解事实的真相。“解释”就是用家长的话重复、解释幼儿的说法,以便确认幼儿的心理活动是否得到了大人的准确理解。如当幼儿说“老师不喜欢我”,家长就换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重复他的意思:“老师对你不亲吗?”或者进一步确认:“老师对你坏吗?”如果幼儿点头,就说明家长的理解和幼儿的想法是一致的;如果幼儿否认,则说明家长的理解和幼儿的想法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交流,以便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意思。“追问”的方法就是家长在理解了幼儿的想法之后,接着确认他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追问,调查清楚事件发生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家长就能判断幼儿遇到的具体困难是什么了。

新生入园,家长须知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