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育的5种教学方法

一、示范模仿法

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幼儿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有时,也可由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来示范。

示范模仿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教师的规范语言应包括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并且要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都能运用规范语言,主动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典范。

(2)语言教育中幼儿不易掌握的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应重点示范。如难发的音、新词句的朗诵,要求幼儿学会的故事对话、连贯的讲述等,教师要多示范,使幼儿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学习,提高语言能力。

(3)教师要关注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语言表现,要善于发现语言发展好或语言能力提高快的幼儿,让他们做示范者,为同伴提供模仿学习的样板。

(4)要妥善运用强化原则,随时鼓励幼儿正确的语言行为和习惯,并给以强化。严格避免误用不正确的语言或一味挑剔错误的两种极端做法。

案例

小姑娘和蘑菇

《小姑娘和蘑菇》写两个小姑娘采了蘑菇回家,要穿过一条铁路,她们以为火车离得还很远,便爬上了路基,准备穿越轨道,却忽然传来火车的隆隆声。

小姐姐赶快折了回来,小妹妹却跑到铁路那边去了。小姐姐对小妹妹喊道:“别往回走!”可是火车已经近了,响声太大,小妹妹没听清楚,以为小姐姐叫她往回走,结果绊倒在轨道上。火车离得更近了,司机拼命鸣笛。因刹不住车,火车呜呜地吼着从小妹妹身上开过去。小姐姐哭啊、喊啊,乘客都从车窗里向外张望。书中小姐姐的焦急万状、小妹妹的幼稚无知,都展现得十分真切,急促的叙述节奏更增添了情节的惊险、紧张,使人几乎要屏住呼吸,为小妹妹的生命安全提心吊胆。所以,教师在为幼儿示范讲故事时,要充分运用悬念,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视听讲结合法

视听讲结合法是以观察法结合幼儿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方法。“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如实物、录像、图片、图书、情景表演等,让幼儿充分地观察;“听”是指教师用语言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领会;“讲”是指幼儿自己讲述。这三方面要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视、听”是为“讲”服务的,在“讲”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是幼儿学习讲述、发展幼儿连贯性语言的有效方法。

视、听、讲结合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教师提供的讲述对象,应该是幼儿经历的、熟悉的、符合幼儿认识特点的。

(2)教会幼儿观察讲述对象的方法,给幼儿留存一定的观察时间。

(3)教师的提问要有顺序性、启发性,能启发幼儿思考,帮助幼儿构思,有利于幼儿组织语言,进行连贯讲述。

(4)根据幼儿的水平,提出独立讲述或创造性讲述的要求,但讲述内容要紧扣主题。

三、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幼儿的正确发音和丰富幼儿词汇、学习句式的方法。众多的幼儿语言游戏,正是运用游戏法的具体体现。

游戏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根据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和编制游戏。目标要明确,规划要具体,便于幼儿理解,达到训练语言能力的目的。

(2)在运用游戏法的同时,可配合使用教具或学具。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应逐渐减少直观材料。

(3)对于个别发音不清的幼儿,可运用游戏进行重点帮助,使他们在有兴趣的活动中,轻松地进行强化训练。

案例

熊猫吹泡泡

准备“熊猫吹泡泡”贴图一张,在熊猫的嘴边开一道口子,把一个个写有拼音字母的“泡泡”藏在里面。

游戏开始时,教师对幼儿说:“熊猫要吹泡泡了,大家要看清泡泡上写着什么。”

教师然后抽出一个“泡泡”让幼儿朗读。

读好后大家一起念儿歌:“小熊猫,吹泡泡,泡圆圆,飞得高;比比谁的本领大,看看谁能读得好。”

教师再抽出一个“泡泡”让幼儿朗读,游戏依次反复进行。

四、表演法 

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表演文学作品,以提高口头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方法。

表演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教师必须在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能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幼儿正确地运用声调、韵律、节奏、速度等进行诗歌朗诵表演。

(2)教师必须在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熟悉人物对话及体会角色心理的基础上,指导幼儿正确地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扮演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案例

蝴蝶姑娘嫁丈夫

表演《蝴蝶姑娘嫁丈夫》时,可以由一名幼儿扮演蝴蝶姑娘的角色,其余三至四名幼儿扮演相送者。当念诵“哗嘟嘟,哗嘟嘟,蝴蝶姑娘嫁丈夫”时,扮演“蝴蝶姑娘”的幼儿站在中间,大家一起做手拉手的摇摆动作,或者几人并排互相将手搭在对方肩上以示喜庆场面;当念诵“谁奏乐?知了吹笛蛙打鼓”时,可以由“蝴蝶姑娘”念第一句“谁奏乐”,其余幼儿一起念“知了吹笛蛙打鼓”,并做吹笛、打鼓的动作;当念诵“谁提灯?小河边上的萤火虫”时,可以几人一起做提灯动作,注意提灯的手势略微高一点;当念诵“谁搀扶,螳螂来当搀扶婆”时,可以几人上去搀扶“蝴蝶姑娘”,但注意动作要有美感,最好是优美的舞蹈动作,不能显得凌乱;当念诵“谁相送?蚂蚁哥哥带队伍”时,可以几人排着队、唱着歌相送。当然,所有参与表演的幼儿的表情都是欢快、喜庆的,动作设计、歌舞音乐等都可以灵活调整,只要适宜、恰当就行。

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幼儿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练习法的具体运用如下:

(1)练习的方式应生动活泼,形式变换多样,从而调动幼儿练习的积极性。例如,让幼儿练习发准“四”和“十”的音,可以引导幼儿朗诵诗歌“四和十”,采用男孩、女孩对练朗诵、分组接龙,每人读一句等方式进行。

(2)练习的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幼儿理解。练习的难度要适宜,逐步提高练习的要求。

(3)练习应在幼儿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具有独创性的练习,避免简单、枯燥的重复。

案例

妞妞扭牛(传统儿歌)

牛牛要吃河边柳,

妞妞赶牛牛不走,

妞妞护柳扭牛头,

牛牛扭头瞅妞妞,

妞妞扭牛牛更拗,

牛牛要顶小妞妞,

妞妞捡起小石头,

吓得牛牛扭头走。

《妞妞扭牛》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绕口令。儿歌只有短短八句,选择含有读音上容易混淆的鼻音“n”和边音“l”的一些字词,如妞、牛、扭、柳等,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动感十足、形象鲜明的图画。画的背景是河边的柳树,画的主体是一头要吃柳树的牛和一个要保护柳树的可爱妞妞。作品既充分体现了绕口令的特点,又在有限的文字中塑造了一个爱护树木的小妞妞形象,是实属难得的绕口令佳作。这种练习法,不仅妙趣横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幼儿“n”和“l”的发音。

说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