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临北京,崇祯才想明白,17年前魏忠贤的那句话!

明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明朝的灭亡,无疑是最让人惋惜的。关于明朝的灭亡原因,一直以来都众说纷坛。
从历史上看,因崇祯上吊自杀,以身殉国,一个国家就此覆灭。但从客观上看,崇祯并不算是昏君。崇祯在政事上尽职尽责,体恤百姓,爱民如子,可惜却没有变革和创新的能力。
李自成兵临北京,崇祯才想明白,17年前魏忠贤的那句话!
若是生在和平盛世,崇祯也许能带动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他生不逢时,于乱世之中,却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早在还是藩王之时,崇祯就对奸臣魏忠贤看不惯了。他身为贤君,平生最恨阿谀奉承、野心满满的奸人。
但是朱由校临终嘱托崇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于是在称帝之后,崇祯并没有第一时间就灭了魏忠贤。
李自成兵临北京,崇祯才想明白,17年前魏忠贤的那句话!
魏忠贤权势滔天,被人称为“九千九百岁”。在职期间,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导致百姓“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不过客观来说,魏忠贤虽然劣迹斑斑,但他并非一无是处。
魏忠贤掌权的七年时间,他还是做了三件大事情:第一件是扳倒东林党;第二件事,就是稳定辽东局势,提拔或重用满桂、孙承宗、熊延弼、赵南星等重要军事将领,这些人都是抵抗清兵入侵的忠勇之才。
李自成兵临北京,崇祯才想明白,17年前魏忠贤的那句话!
第三件就是充实国库。当时东林党的大臣反对向商人手工业者和矿主纳税,他们本身就代表着当时大地主的利益。魏忠贤深知,如果不像商人及矿主纳税,朝廷财政会日益匮乏,其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国库空虚的,拿什么来养活军队?魏忠贤掌权的几年间,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向那些有钱的矿主及商人征税,保证了朝廷正常运转。
李自成兵临北京,崇祯才想明白,17年前魏忠贤的那句话!
魏忠贤虽然是阉人出身,大字不识几个,但他非常清楚“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道理。但是崇祯终究没有听朱由校的遗言,他登基后三个月就扳倒魏忠贤,定了十宗罪,最后魏忠贤自缢而死。
随后崇祯又为东林党平反,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得到重用。魏忠贤曾劝告崇祯“东林党人志大才疏,用他们治国必出乱子。”可崇祯哪能听得进去?
李自成兵临北京,崇祯才想明白,17年前魏忠贤的那句话!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一家独大。可是东林党人虽说对朝廷忠心耿耿,但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也没有变革创新的才干。他们并不能挽救大明岌岌可危的局面,只会徒劳感伤,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李自成带兵造反,兵临城下。崇祯询问东林党人该如何做。结果一众东林党人个个面色发白,竟无一人能提出良策。大兵将入,大明陷入了慌乱之中。
魏忠贤在职期间,为什么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原因很简单,那时期的明朝并不缺钱。魏忠贤加强了工商税的征收,一是解决了边关将士的粮饷和后勤,二是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样一来,中原没有人起义闹事,关外将士肯用命抗清。魏忠贤死后,一切都变了。打仗缺钱,崇祯求东林党大臣借钱都借不到,结果李自成一来搜出了7000万白银。
李自成兵临北京,崇祯才想明白,17年前魏忠贤的那句话!
因此,崇祯皇帝相当后悔,《燕都日记》有记载,“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上吊之前,恨恨的说了一句“文官皆可杀”,一切都太迟了。为君最要学习的就是平衡之道,在魏忠贤自杀之后,权力一边倒的倒向东林党人,他们处事毫无顾忌,甚至完全不顾后果。
比如让崇祯不收工商税,此举为他们赢得了大量的民心,但也造成了明末国库的空虚。诸如此类,可能在崇祯临死之前才明白。
参考文献:《再生纪略》、《燕都日记》、《明史》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