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南方有一支几十万的大军,为何至死也不愿调其北上

明崇祯皇帝即明思宗,名朱由检(公元1610-1644年),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是从他哥哥明熹宗手上接过的这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
崇祯在南方有一支几十万的大军,为何至死也不愿调其北上
他一方面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皇朝当年辉煌景象;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以致众叛亲离,最终这位比前朝几代皇帝都要贤明的君主,”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自缢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据说崇祯曾经梦见一个人在他的手心写了一个有字,早朝时候问各位大臣,都有是吉利的征兆,只有太监王承恩大吃一惊,早朝过后私下拜见皇帝,告诉崇祯说:“大字少一撇,明少日,加起来就是大明要少一半。”
崇祯在南方有一支几十万的大军,为何至死也不愿调其北上
其实自缢煤山并不是崇祯唯一的路,他在南方仍有八十万大军,这些军队是足以让他反败为胜,平定叛乱的。但是崇祯并没有征调他们北上勤王,这又是为什么呢?
崇祯末年,左良玉拥兵八十万,号称百万大军,他们驻守武昌,占据着这中原四战之要地。左良玉(?-1645年),字昆山,临清人。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初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曾受侯恂提拔。后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不断扩大部队,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
崇祯在南方有一支几十万的大军,为何至死也不愿调其北上
崇祯十五年(1642年),侯恂被封为督师,他代表朝廷发帑五十万犒赏左良玉所属部下,左良玉与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左良玉大败,退至襄阳。开封再战,左良玉不敢迎战。
李自成遂攻打襄阳,左良玉撤兵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员、要粮饷,均没得到补给,遂掠夺武昌包括漕粮盐舶。到九江后拥兵二十万观望自保,后张献忠克武昌,朝廷严令出兵,才出战大败立足未稳的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左良玉才出兵收复武昌。
崇祯在南方有一支几十万的大军,为何至死也不愿调其北上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朝廷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并许诺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又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作战,左良玉于是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后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就听说北京被李自成攻下。
听到这个消息后,左良玉部下的将领人心惶惶。因为此时此刻在江南众人已经拥立了福王朱由菘称帝,他们请求左良玉率兵东下保护南京。左良玉痛哭失声,发着誓言不许部下东下。
崇祯在南方有一支几十万的大军,为何至死也不愿调其北上
福王继位后,晋升左良玉为侯,荫封他一个儿子为锦衣卫正千户,并且一同加封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为四镇军官,都荫封他们的子孙世袭官职。把长江上游的事专门委托给了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为太子太傅。
当时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了,左良玉利用这个时机收复了湖北西部的荆州、德安、承天。左良玉拥有八十万兵力,号称百万,前五营是他的亲兵,后五营是投降过来的士兵。每年春秋时节在武昌的各座山头上操练兵马,每座山上只有一种颜色的旗帜,山谷中都给插遍了。
演习的办法是用两个人并排骑马飞驰,称作”过对”。马蹄声震天动地如打响雷,几里外都能听到。东部各镇的兵马只有高杰最强,但也远远赶不上左良玉的兵力。
崇祯在南方有一支几十万的大军,为何至死也不愿调其北上
左良玉拥有这么多的军队,为什么崇祯皇帝在兵败被围的时候不征调左良玉的军团北上勤王呢?其实这是有两方面原因的,其一、崇祯皇帝败的太快了,这让驻守外地的藩王大将们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调军北上。
二、左良玉自从朱仙镇一战失败以后,精锐的兵力差不多丧失完了,后来归附他的大都是一些乌合之众,军容看起来壮观,但左良玉不能很好地驾驭部下了。
所以说,崇祯皇帝不是不想调大军北上,他是根本来不及征调大军,再加上左良玉虽有报国之心,但是他并不能很好的调度军队,这也因此贻误了战机。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