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七雄”称“王”的顺序,看各国的兴衰历程!

周朝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是按照五等爵位来封的,即:公、侯、伯、子、男五爵。最初的封地都是根据爵位的高低来决定的,只是最后,诸侯混战,弱肉强食,才发展为后来的“春秋十二诸侯”、“战国七雄”。
我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时期,十二诸侯的爵位:齐﹑鲁﹑晋﹑燕﹑陈﹑卫﹑蔡国
从“战国七雄”称“王”的顺序,看各国的兴衰历程!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已经明显不是以爵位高低来论实力了。比如:虢﹑虞、陈、蔡等国爵位虽高,但土地已经被其他诸侯吞噬得差不多了。楚、秦、吴等国爵位虽低,但地盘很大,国力很盛。以至于他们越来越不满足原来的封爵,开始讨要更高的封爵,周天子无奈,只有根据实力说话,照章办事。
当周天子的权威完全丧尽的时候,诸侯们开始讨要和天子一样的爵位——称“王”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春秋诸侯称王的故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称王的顺序:楚、齐魏(两国同时称王)、秦、韩燕(同年称王)、赵。
从“战国七雄”称“王”的顺序,看各国的兴衰历程!
最先发难的是楚国,楚国本身就是周朝勉强从名义上封的一个诸侯国,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本身及存在很大的差别,楚国实际上是自治,只是每年上贡点土特产,所以爵位也比较低。
但由于楚国的发展,它们逐渐融入到了中原文化,慢慢的,它们对于爵位的重视也就越来越高。到了楚武王熊通的时候,由于灭了一些周边的诸侯小国,独霸一方,就有些志得意满,不顾周天子的反对,于公元前704年,自己就称王了。熊通就是楚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此后楚国一直保持着和中原诸侯争霸的局面,直到被秦所灭。
齐国是在齐桓公称霸以后,逐渐强盛起来;魏国是在魏惠王任用李悝改革后开始强大。于是,齐国和魏国在齐威王和魏惠王在位的时候,两国联手击败了周边的诸侯国,号令一方。
从“战国七雄”称“王”的顺序,看各国的兴衰历程!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和魏惠王找了个机会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后,齐国继续保持了它们强劲的势头,但魏国却逐渐走下坡路,直到灭亡。
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后,秦国变得空前强大。其子嬴驷即位后,于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是为秦惠文王,成为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秦国经过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的奴努力,为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国和燕国的称王都是跟风了。公元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对方为王。至公元前323年,韩威侯韩康正式称王,是为韩宣惠王。
从“战国七雄”称“王”的顺序,看各国的兴衰历程!
公元前332年,齐宣王派兵夺取燕国十城,但通过苏秦游说,齐宣王归还十城。公元前323年,燕易王开始称王。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哙继位。
赵国最后称王真是让人意想不到,赵国前期的发展拖了很多后腿。直到赵武灵王赵雍的出现,才改变了赵国的现状。他推行土改,并实施“胡服骑射”,赵国拥有了强大的骑兵,并在和林胡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公元前306年,赵雍才正式称王。赵国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吃了大亏,才逐渐走向衰落。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