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变,如果曹爽赴许昌招兵勤王与司马懿对抗,将鹿死谁手?

公元249年,正月。辅政大将军曹爽,与曹氏兄弟及亲信一行,倾巢而出簇拥着幼主曹芳,出京城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扫皇陵。城内的太傅司马懿,下令关闭洛阳城门,发动了军事政变。
曹爽兄弟逼于压力,主动向司马懿投降,而后被夷灭三族,曹魏政权也由此沦为司马氏的傀儡。如果当时曹爽听从大司农桓范的建议,不轻易就范,而是与皇帝一道赴旧都许昌,并以皇帝的名义,召集天下兵马勤王,而后反攻洛阳的司马懿,后事又该如何发展?曹爽等人还有机会扳回败局吗?
高平陵政变,如果曹爽赴许昌招兵勤王与司马懿对抗,将鹿死谁手?
曹爽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从道义正统上分析,皇帝曹芳在曹爽兄弟手中,完全可以占领皇室正统的高地,对各州牧宣称,是司马懿父子趁机劫持皇太后谋反篡权,发动舆论攻势,第一时将司马懿与太后郭氏切割。尔后带人前往许昌,暂时避免与司马懿的正面冲突,召集天下兵马,聚集力量之后,再领兵杀回洛阳平叛。
从天下人心所属分析,曹爽成为辅政大臣之后,广泛培植亲信,骄奢淫逸,失去了许多大臣的支持。但是,许多朝廷重臣,反对的只是曹爽及其亲信,而并非曹魏皇室,皇室的老班底曹氏及夏侯氏家族的势力,仍然不是司马懿一时可以撼动的。
而这些人在选择站队时,无论司马懿有多么贤能,都是外姓人士,无论曹爽多混蛋,都是皇室宗亲,谁亲谁疏,自然是一目了然,更何况还有个已经成年的皇帝在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绝对忠于皇室的封疆大吏,都是手握重兵的人物,如征西将军、雍凉两州都督夏侯玄,司空王淩,兖州刺史令狐愚等人,实力绝对不容小视。
高平陵政变,如果曹爽赴许昌招兵勤王与司马懿对抗,将鹿死谁手?
真正动摇曹魏皇室根基的,不是曹爽的胡作非为,而是在高平陵政变事件之后,司马懿借机大肆屠杀皇室宗亲,以及随后十几年来,司马氏父子彻底掌握朝廷大权后,对忠于皇室势力的清洗和忠于司马氏人员的发展壮大。
除曹魏皇室两大家族的势力之外,还有许多虽然一时反对曹爽兄弟,但仍然忠于皇室的大臣,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看清司马氏的目的和私心,很可能会改变立场,转身投向曹爽为代表的皇帝阵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太尉蒋济。
蒋济在前期是除司马懿之外,最坚定地反对曹爽的人,身为太傅虚职的司马懿,也正是借助蒋济太尉的职权,才成功发动政变。但是,事变成功之后,司马懿对皇室成员的全盘清洗,让蒋济明白上当受骗了,司马懿更不是忠君体国的善良之徒,但是事已至此,无力回天。事后司马懿把持的朝廷,晋封蒋济为都乡侯,可他坚决不接受,在家中郁郁而终。
从军事实力上来分析,司马懿在洛阳城中起事,真正的军事力量只有三千禁军士兵,其他军营的力量都在观望,大都是骑墙派。而当时曹爽手中直接领导的军队,远不止三千,首先是随行护驾的禁军精锐,应该不会少于一千人,很可能在两千以上,再加上事变发生后,临时抽调的屯田军有几千人;
高平陵政变,如果曹爽赴许昌招兵勤王与司马懿对抗,将鹿死谁手?
另外,皇帝在曹爽手中,也就意味着皇帝的玉玺在自己手中,随时有下诏调兵的权力,再加上曹爽的大将军印、曹羲的中领军印和曹训的武卫将军印,可以这么说,全国的军队除了司马氏的死党,其他的军队曹爽等人都能调动。当时曹羲的中领军军营就在洛阳城南,离高平陵的大石山很近,司马懿还没还得及控制,一纸诏令就可以召集而来,这些士卒可都是拱护皇城的精锐野战部队。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的到来,更是增加曹爽一方的力量。大司农桓范连夜逃出洛阳,来到了曹爽的军中。大才桓范的到来,不但给曹爽等人带了主心骨,从此军事行动有了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战略方针,还带了大司农印章。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而大司农就是掌管天下钱粮的,有了大司农的印章,再加上皇帝的玉玺,军马钱粮就都有了。还有,旧都许昌的武库,与司马懿第一时间占领的洛阳武库相比并不逊色,其中大量的武器装备,足以快速武装应召前来勤王的军士。
当然,司马懿也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上最成功地打着正义的幌子,干着谋权篡位勾当的军事行动。曹爽的胡作非为弄得人心尽失,让司马懿的伪善面具,迷惑了大批朝廷重臣。曹爽当权后,不但排斥打压司马懿,还将蒋济和高柔踢出“三公”之列,将大将军长史孙礼贬出朝廷核心,在朝廷大量安插亲信,而这些亲信又都不是什么好鸟,得势后作威作福,大肆贪污,惹得天怒人怨。
高平陵政变,如果曹爽赴许昌招兵勤王与司马懿对抗,将鹿死谁手?
所以,司马懿发动军事政变,可以说是反应了整个朝廷大部分人的心声,朝中大佬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和太仆王观等人坚决支持,司马懿更是直接让蒋济领兵驻洛水,高柔代理大将军占领曹爽的大营,王观代理中领军,占领曹羲的大营,陈群的儿子陈泰,直接参与劝降,东线指挥官王凌,选择默认政变发生并乐观其成。
太后郭氏将成为司马懿手中的一张王牌。皇帝曹芳继承皇位时才8岁,不能正常署理朝政。按照封建王朝的惯例,皇帝年幼不能理政时,日常军政事务,由先皇指定的辅政大臣办理,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一般都归由太后代为摄政。也就是说,将本属皇帝的决策权,在皇帝成年之前,绝大部分将归属于太后,少部分交给辅政大臣。
但是,曹爽当权后,却想改了这个老规则,不仅霸占其他朝臣的权力,还褫夺了郭太后的权力,这让郭太后对曹爽等人很不满,所以当司马懿打着她的旗号,发动军事政变时,郭太后是默许的,又或者是事先就征得太后同意的。有皇太后的同意,司马懿的军事政变,就此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还有一个细节,对司马懿也非常有利,皇帝曹芳并非魏明帝曹叡亲生,而是养子,自然也就不是太后郭氏的亲生儿子,郭太后与曹芳并没有很深的感情基础,加上帝与后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皇帝与太后之间,很有可能被挑拨离间。
高平陵政变,如果曹爽赴许昌招兵勤王与司马懿对抗,将鹿死谁手?
如此以来,如果曹爽与曹芳不主动回洛阳,而在许都另立“中央”,郭太后的态度至关重要,她能不能识破司马懿的阴谋,会不会主动站出发声支持皇帝,又或者是被劫持后,能不能大义凛然,不屈服强权而主动表明态度呢?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郭太后不主动表明反对司马氏的立场,皇帝曹芳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忠于曹魏皇室的大臣,都会被逼分流站队。
司马懿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二十余年作为一线统兵元帅的经历。他始终战斗在对阵蜀汉和东吴的前线,为人处世圆滑的司马懿,一定会笼络了大量曹魏集团军队一线基层的将校,早就不甘人下、暗怀异志的司马懿,也一定会在军队中大量安插培养自己家族的亲信和势力。
对于这些曾经追随过的中下层军校,效忠于司马氏,是他们超常规快速提升、实现人生及家族富贵的捷径。这股力量,在双方对抗的早期,可能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斗争的长期化,最终会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和因素,因为司马懿与曹爽的斗争,最终只能是刀剑说话,而军队才是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和因素。
如果曹爽真去了许昌招兵勤王,而后反攻洛阳,最终会鹿死谁手呢?综合两人的优劣,大概率还是司马懿会取胜,只不过过程更复杂,情节更曲折。您认为呢?欢迎留言讨论。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