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以后,夏商周沿用到明朝的腰带,为何会被废除?

在各种清朝影视剧中,大家对于清朝的官服,肯定都不会模式。清朝的官服,基本上都是直筒样式,从上到下没有什么装饰。在清朝之前,情况则完全不同。从夏商周三朝开始,一直到明朝统治时期。
官员们的腰上,都有各自样式的腰带,而且分为了不同的等级。但是,清朝入关以后,官员们的腰带,却被彻底废除了。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清朝入关以后,夏商周沿用到明朝的腰带,为何会被废除?
首先,我们聊聊中原王朝的服饰文化。早在《易经》中就出现了“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换而言之,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原的服饰样式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且逐步完善和融合。
中原王朝的服饰样式很多,例如曲裾、直裾、道袍、 圆领袍 、贴里等等。但万般不离其宗,都讲究了中和之美。在服饰的中部,采用绳带或者腰封,起到了固定身衣和装饰的作用。
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兼容,中原服饰的大家族也越来越大。除了传统的腰封、绳带以外,还出现了皮质或者金属制作的腰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南北文化相互碰撞,逐步形成了严格的革带制度。
清朝入关以后,夏商周沿用到明朝的腰带,为何会被废除?
腰带又被称为革带,由于起初采用动物皮制作,故而得名。在隋唐之前,虽然腰带早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具体什么官员使用什么材质的腰带,还没有详细的规定。
一条完成的腰带,由带扣、带銙、带尾和带鞓组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了官服的一部分。6世纪末期,隋朝统一全国以后,进一步完善了官员服饰制度。
隋朝的服饰制度“ 采用东齐之法 ,”从皇帝到各级官员都使用革带。革带不仅仅固定服饰,华美的装饰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是,隋朝的服饰制度并不是完善,执行也并不严格。
清朝入关以后,夏商周沿用到明朝的腰带,为何会被废除?
按照《旧唐书·舆服志》的记载:“ 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着黄袍,出入殿省 。”由此可见,隋朝不仅对革带没有限制,对于官服的颜色也没有限制,甚至各级官员也能够穿黄袍。
但是从唐朝开始,服饰制度全面完善。按照《新唐书·车服志》的记载:上元元年,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上元元年八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胯;四品,金鱼袋,十一胯;五品,金带,十胯;六品、七品,并银带九胯;八品、九品,服并用 鍮石 带,八胯;庶人服黄铜铁带,六胯 。
从一系列文献的记载来看,唐朝对各级官员的服饰颜色、革带样式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
清朝入关以后,夏商周沿用到明朝的腰带,为何会被废除?
唐朝的服饰制度对于随后的一系列王朝,都有借鉴作用。唐朝之后的宋元明等王朝,基本上都是在唐朝服饰制度上进行改善,而没有否定。随着玉石的大量使用,玉石逐步超越了黄金,成为了顶级官员的标配。
连宋太宗赵光义都表示:“ 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惟金也 。”按照《宋史·舆服志》详细记录:“ 带 銙 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墨玉之类,各有等差 。”
元朝崛起以后,逐步消灭了金国、西夏、大理、南宋等一系列政权。在元朝统治时期,服饰制度是比较混乱的。明朝建立以后,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旧制。
明朝对革带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按照记载:“ 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玉绶环。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三品五梁,金带,金绶环。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五品三梁,银带 钑花 ,佩药玉。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八、九品一梁,乌角带,佩药玉 。”
由此可见,明朝的革带制度更加完善和详细。明朝万历时期的 内阁首辅 张居正,与革带留下了不解之缘。
清朝入关以后,夏商周沿用到明朝的腰带,为何会被废除?

清朝入关以后,夏商周沿用到明朝的腰带,为何会被废除?

清朝入关以后,夏商周沿用到明朝的腰带,为何会被废除?
按照清朝的规定,官员和贵族们单穿蟒袍的时候,需要腰带固定。但官员和贵族们,在家里才会单穿蟒袍。其实,清朝入关以后,由于废除了中原王朝的服饰,很多之前的传统都被撤销,例如梁冠、腰带、笏板、中衣等等。
清朝自己的服饰制度逐步完善,到了乾隆皇帝在位时期,逐步形成了等级森严、复杂详细的服饰制度。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当时曾经掀起了一场“服饰复兴”运动。但这次运动仅仅是一阵风,在军阀混战的大背景下,根本不可能成功。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