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这首词并不出名,却记载了古代立春的习俗,值得一读

今天是庚子鼠年正月十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立春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意味着万物闭藏的的冬天已经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丽、万物生长的春天。正如左河水先生的《立春》一诗所说:“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苏轼的这首词并不出名,却记载了古代立春的习俗,值得一读

立春作为我国的古老传统节日,它还承载着先民们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简单来说,就是在节日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立春的习俗。那么古代立春都有哪些习俗呢?我们又能从哪种途径去获取到立春习俗的相关知识呢?

苏轼的这首词并不出名,却记载了古代立春的习俗,值得一读

我们常说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因此只要你去阅读相关书籍就可以了。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途径,不仅可以让我们知晓立春的习俗,还能了解先民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古典诗词。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减字木兰花·立春》,来了解一下古代立春有哪些习俗?

苏轼的这首词并不出名,却记载了古代立春的习俗,值得一读

《减字木兰花·立春》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立春》是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期间所作的一首咏春词。在宋代,儋州还是一个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景色荒凉,他人所写的文学作品,也大都流露出一种飘零流落的悲感。而苏轼却在这首词中,借助立春的习俗活动,突出了儋州绚丽的春光,同时也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旷达思想。

苏轼的这首词并不出名,却记载了古代立春的习俗,值得一读

首先,这首词的上、下片句式完全相同,而我们需要注意的便是它每一片的首句,因为都是从立春的习俗说起。下面我们便来看看词的开篇“春牛春杖”,即鞭打春牛的习俗。据《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古时立春日要“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所谓的“春牛”,即泥做的土牛,象征着春耕的开始。“春杖”,也就是耕夫持犁杖而立,然后鞭打土牛,因此也有“打春”一称。至于“无限春风来海上”,则是突出了词人所在之地儋州地处海岛的特点,即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从诗词境界来看,这句虽然朴实,但却有着壮阔的境界,读后可以让人心胸开阔。

苏轼的这首词并不出名,却记载了古代立春的习俗,值得一读

紧接着的两句“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则是以对桃花的描写,来突出儋州绚丽的春光。它的意思是说,求得春风吹暖大地,万物复苏,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一样。需要的注意是,这里不仅是对绚丽春光的概括描写,还有对当春耕丰收的美好期盼。因为“春工”,也有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之意。

然后,我们再来看词的下片起始句“春幡春胜”,它与“春牛春杖”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立春的习俗,即挂春旗、剪彩纸。据记载,古代立春日这天,农家户户都要挂春幡,也就是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此外,还会剪一种有图案或文字的彩纸来表达迎春的意思,也就是这里说的“春胜”。

苏轼的这首词并不出名,却记载了古代立春的习俗,值得一读

接下来的“一阵春风吹酒醒”与上片中的“无限春风来海上”一样,都是对春风的描写。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春风还暗中写出了苏轼在迎春仪式的宴席上,兴致勃发的愉悦之情。也就是苏轼纵然身为谪官,身处荒凉之地,也依然能够随遇而安,旷达处世的积极思想。按理说在这样的情景下,春酒该是醉人的,但这里反而却说“吹酒醒”,这是为什么呢?

苏轼的这首词并不出名,却记载了古代立春的习俗,值得一读

主要便是为了最后的感慨做铺垫,“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即儋州不像是天涯海角,这里被春风卷起的杨花和中原地区的雪花颇为相似。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两句主要是写了儋州的物候与中原地区的差别。也就是儋州能看到杨花的时候,中原地区还在降雪。而从其意蕴来看,苏轼能够从异乡,找到同故乡的相似之处,所反映的依然是随遇而安的旷达思想。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