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字的张力在哪里?一首七律变五律说明原因,掌握技巧不难

诗词文字无他,在于字词的运用而已。格律平仄只是小道,买一本王力的《诗词格律》,花个半天一天的时间琢磨就能掌握。但是知道了平仄格律,并不等于你就会写。即便勉强去写,也会感觉磕磕巴巴,碍手碍脚。

原因何在?很多人不究其原因,就一竹竿打死格律,说这个束缚人写东西。中国几千年来这么多人写诗词,留存下来的诗词恐怕几十上百万首都有,不见他们都被束缚?我们写诗词,感觉格律束缚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认识的字词还不够多,运用的还不够纯熟,思维还不是诗词的思维。

诗词文字的张力在哪里?一首七律变五律说明原因,掌握技巧不难

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对文字各种字义与写法足够熟练,格律就束缚不住你。比如,这种写法出律了,立马就另外一种写法太替代。这个角度不行,立马就能够浮现另外一种角度去写。这两个字不符合格律,立马就有替代的字词。再说,很多格律也是可以变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就不细说。

熟能生巧,多读前人好作品,多动动笔揣摩,一天一个,三年后即可小成。拿前人或者朋友的作品来做分析研究,也能提高自己对文字的认识。这未尝也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就以三首朋友作品来分析研究,与大家分享。

诗词文字的张力在哪里?一首七律变五律说明原因,掌握技巧不难

七律·寄春–网友作品

青阳初出五湖津,醒眼遥看万物新。

次第溪云皴碧水,婆娑堤柳拂黄尘。

旅边客梦不堪寄,镜里乡思犹可循。

惟惜囊中无所有,风前聊借一枝春。

这是一个网上朋友的作品,当时让我点评。如果以初学者的眼光来看,这首七律应该还算可以。但如果对诗词掌握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读,会感觉缺少一种味道,或者感觉给人印象与触动不够,总体有点泛泛而谈的流水化。

诗词文字的张力在哪里?一首七律变五律说明原因,掌握技巧不难

为何有这种感觉?现代诗歌有讲到文字的内在张力。其实,古诗词一样也有。这首诗的问题也是在于此,会出现这种感觉就是张力不够,诗质稍微稀松。

密度-质量-强度-张力。文字亦是如此。一首七律五十六个字,字数已经定了,那么就不要浪费字词,有些不要的字词我们就去掉,有些意思不需要用那么多字词来表达,那么我们就压缩。可以用一个字表达的,就不要用两个字。记住,压缩可增加密度,密度可以提升质量,质量得到加强则强度与张力会增大。

诗词文字的张力在哪里?一首七律变五律说明原因,掌握技巧不难

首句”青阳初出五湖津“可以压缩为“阳出五湖津“,第二句的醉眼也没必要,直接去掉,变为“遥看万物新”。

三句的“次第”,四句的“婆娑”也没必要写出来。这一联可以压缩为“溪云皴碧水,堤柳拂黄尘”。

五六句类似,有客梦就没必要旅边,盖旅边不是要表达的目的。镜里对整首的表达也用处不大。这一联可变为“客梦不堪寄,乡思犹可循”。

尾联也一样,前两个字可以去掉。成为“囊中无所有,聊借一枝春”。

诗词文字的张力在哪里?一首七律变五律说明原因,掌握技巧不难

整合起来就是一首五律,看看感觉如何:

五律·寄春

阳出五湖津,遥看万物新。溪云皴碧水,堤柳拂黄尘。

客梦不堪寄,乡思犹可循。囊中无所有,聊借一枝春。

读完,感觉是真不赖。放进古人的作品里边,都可以鱼目混珠,认不出来是今人作品。是不是感觉比上面的七律更有质感?沉甸甸的比较压手啊,强度与张力也有提升。

这就是炼字,诗词文字不能拖沓,一个字一个字的必须要有其用处,没用处的字词就放弃。本文这个案例,就是一种锤炼文字的方法。我们自己写完作品,看看有没有浪费的字词,可以不可以再压缩压缩。七个字的压缩为五个字行不行,如果行,那就说明不够简练,必须得好好琢磨。

记住,写诗词犹如排兵布阵,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字都不能浪费。字词都能妥当安排好,清晰表达出自己多要的意境,即是不错的一首作品。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