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的下场

导语:在秦王朝出现之前,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而战国时期的很多典故都十分出名,还有很多的典故被编入了我们国家的教材当中,比如说当时发生在赵国的著名的廉颇和蔺相如的负荆请罪的故事,但是他们二人最终结果是怎么样的呢?这一点很少有人知道。

人们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的下场

人们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的下场!

确实历史上确有其事,当时战国时期经过兼并战争后形成了七个强大的国家,起初七个国家的实力相差并不大,但是经过各国自主的改革政策后差距就拉开了。特别是当时的秦国,原本处在边缘位置的秦国在秦孝公在位时期积极进行了变法使得秦国一跃成为七个国家中最为强大的一方史称“商鞅变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秦国已经十分强盛了,当时秦国的皇帝秦昭襄王开始有了统一六国的想法。

当时的战国七雄之间的实力相差仍然没有大到可以碾压性胜利的地步,所以其他的六国还是有着很强大的实力的,所以秦国当时想要灭六国是十分困难的。秦王自己心里也很清楚,所以并没有悍然与多个国家发动战争,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占略。

人们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的下场

当时秦国考虑到这个问题,原本想要攻打楚国,但是赵国有可能会横加阻拦,所以秦国想要先与赵国谈判后再做定夺

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知道的渑池之会,在这次的会晤上就是谈论这个话题,秦昭襄王依靠强大的实力逼迫赵王,就有了后来我们知道的赵王击鼓的事情。此时的蔺相如则是站了出来以死相逼,逼迫亲王将面子还给了赵王,也保住了赵国的土地。

人们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的下场

于是蔺相如就被赵惠文王封为了上卿,廉颇得知此事后想到自己为了国家征战沙场却不如这个文人提拔得快,心里很是不满。所以心怀怨恨想要与蔺相如产生矛盾,而蔺相如则是处处躲着廉颇,别人以为他害怕廉颇但是蔺相如说他不怕死又何惧廉颇,他这是为了国家大局的利益着想。

最终廉颇听到了蔺相如的话后终于明白了蔺相如的深意,内心自惭形秽,于是放弃了个人恩怨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此后两个人更是冰释前嫌,为赵国做了很多的贡献。他们二人成为了当时赵国的顶梁柱,秦国也不敢擅自发动战争

人们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的下场

当时在廉颇和蔺相如合作的时期赵国是蒸蒸日上,成为了七国中的强国,但是为什么赵国还是亡了呢,而且亡国的速度还如此之快。因为当时赵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但是他并没有延续父亲的做法继续重用这两个赵国的大臣,他对他们二人产生了猜忌,所以廉颇和蔺相如慢慢被边缘化了

人们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的下场

而后来秦国对赵国发动了战争,两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十分著名的战争,那就是长平之战。当时的赵国是廉颇率军抵抗,但是由于秦军强大,廉颇只能抵挡但是迟迟未能将秦军击退,赵王对此十分不满意并且要临阵换掉廉颇。

这受到了蔺相如的坚决反对,但是赵王还是没有听从他但一件执意要换掉廉颇,取而代之但就是我们所熟知但纸上谈兵的赵括。

人们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的下场

最终赵王为了他的这次固执己见买单,自食苦果只不过这也白白搭上了四十万赵国战士的生命。长平一战秦国但白起将军坑杀了四十万赵军精锐,从此赵国军队再也没有了锋芒,赵国也从此开始落寞并且此后便一蹶不振。

可以说这完全就是赵王但一念之差导致了赵国直接到了崩溃但边缘,要不是其他国家但援助当时但赵国已经被秦国攻破。

人们只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的下场

当时但蔺相如已经是步入晚年了,他一生之中都十分光辉,只不过到了生命的尽头却遭到了赵王的排挤,眼看着赵国走向灭亡,他十分不甘最后郁郁而终

而廉颇则是又重新得到了赵王的重用,廉颇再一次抵抗住了秦国但军队,还打败了燕国但军队,但是好景不长赵孝成王去世后赵悼襄王继位,再一次不信任廉颇,廉颇被逼无奈只能叛逃魏国。

后来赵王想要重新召回廉颇,大臣们害怕当时诬陷廉颇遭到报复于是极力阻止廉颇掌权,最终就有了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大臣们说廉颇但身体已经不行了,最终廉颇也没能等到被召回但命令,郁郁而终。这二人的遭遇也是让人十分意难平的。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