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从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朝建国后,平定天下,恢复国家的经济生活,确实得到了当时民众的支持。因此,当他在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后,史称“洪武之治”,也不算溢美之词。
通过三十年的统治,民众已经认可了朱明代替元朝天祚,将朱家传承帝位看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是当时的大背景。
建文帝
朱元璋去世时,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亦称建文帝、明惠帝)。
年纪轻轻继位的建文帝,并没有执掌国家的经验,所以实际上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如果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继承大统,他首先要解决的是稳定局面,以民生为重,让自己的政策深入人心,获取更多人的支持。
应该说,历史是给了他这个机会的,朱元璋在位时,认为太子朱标过于仁厚,因而强力拔刺,大杀功臣并牵涉极广。虽然在他强硬的弹压下,没有人敢于反抗,但心中忐忑是一定的。如果,建文帝能够采取一定的怀柔政策,应该能够很快收拢人心。
但他并没有采取这种政策,而是在身边几个所谓大儒的鼓动下,选择了以削藩为手段来巩固皇权。
在中国历史上,削藩从来都是非常敏感的一件事,几乎每次都会酿成动乱。作为深受建文帝崇信的几位大儒不会不知道前朝旧事,他们凭什么会认为自己比汉文帝手段更高?
另外,从建文削藩的炒作来看,实在是个“三无产品”——无计划、无预案、无善后。这种近乎儿戏的做法,又怎么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获得成功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去世,建文帝临朝。当年七月便削周王,废其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次年(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连削三王,废齐、湘、代三位亲王为庶人。
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湘王的遭遇,震动诸藩人人侧目,可建文帝并没有做好安抚工作,甚至连假装心痛都懒得表演一下,而是干脆利索的给了他一个“戾”的谥号。要知道,古人是极为重视哀荣的,这个恶谥,足以表明建文帝对叔叔们的态度了。
估计按照建文帝和他身边人的想法,皇帝要削藩,这些大明的番王,不但要洗干净脖子准备好,而且还得欢欣鼓舞的感恩戴德。真不知道,他们从哪儿来的自信?要是当时,他进行了充分的战争动员,大军压境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也行。可从朱棣起兵后,中央军队的表现来看,远远没有事先有所准备的迹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棣起兵抗命几乎是他唯一的选择。但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四年的战争中,朱棣数次战败,也算是险过剃头。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即便是建文帝继位不久,他对于军队依旧拥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这种控制力显然不是来源于他自身,而是来源于天下对朱家为正朔的认知。
明成祖朱棣
另外,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靖难之役中,其他番王全都作壁上观,没有一个支持建文帝,这也足以说明各地番王对中央政权的态度。要知道当时的各地番王,可不是明朝中晚期,那些连出趟城门都需要报备的番王。这时期,他们对于自己身边的军队还多少有些控制力,但他们的表现也足以说明,中央政权在他们心中已经不值得支持了。
当朱棣攻入南京,靖难大戏落幕,南军大将都先后臣服。这说明当时大多数人,都认可这是一场皇族内部的战争,并不是汉夷之争。因此,也就没有那么多反弹。
另外朱棣登基后,迅速恢复了周王、齐王、代王的爵位,并改湘王朱柏谥号为“献”,算是对建文帝的削藩做了交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各地诸王。
靖难之役
最后,如果建文帝没有削藩,朱棣会不会谋反?
我个人觉得,应该不会。从靖难的战争过程来看,中央政权的军队并不是没有战斗力,否则这场战争也不会耗时数年之久。朱棣是一个带兵之人,这一点他心里不会没数,所以如果不是退无可退,他也犯不上拼死一搏。
但以朱棣的能力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有实力的藩镇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北地边患是实实在在的威胁,朱棣还算是朝中能够仪仗的战将。所以,他手中的军权应该会越来越重。但历史是没有如果这个选项了,既然建文帝已经图穷匕见了,朱棣除非引颈就戮也就只有拼死一搏了。
最后,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黑朱棣。
虽然朱棣皇位所得不正,但从他一生的施为来看,在有明一朝,排进前三应该毫无问题。或者说仅次于创业的朱元璋,也不算溢美。
而且,这种皇位得来不正的君主,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个好皇帝,一般都能兢兢业业的苦干,来开创一个时代。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靖难之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