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做为夏朝开国之君,死后却用芦苇裹身,为什么

尧舜时,中原大地洪水泛滥,夏天几乎是人们噩梦的开始。

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时,波涛卷走房舍,急流拔树毁田,人畜都在水中挣扎求生。

强壮地爬到树上躲避,幼弱的的被水中蛇咬。

洪水使田地无法耕种,草木疯长,鸟兽横行,和人争夺食物,民众苦不堪言。

这时,有一个人用了十多年时间,开渠排水,导洪水入海,将九州四海的水土得到平治,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大禹:做为夏朝开国之君,死后却用芦苇裹身,为什么

他,就是大禹。

1

公元前2162年的上古时代,在巴蜀之地的羌人部落里,降生了一个男婴。

这个孩子的出生,有些离奇。

他的母亲修己怀胎十个多月,都没有分娩的迹象,到临产时,又疼了三天三夜,无法顺产。

最后还是羌山的女巫,用锋利的铜刀剖开修己的肚子,将婴儿取出,才保了母子平安。

修己和丈夫鲧,为这个不轻易得来的孩子取名为“禹”。

禹天资聪颖,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在他五、六岁时,就会写字,能算数,成为部落里的神童。

他还十分懂事善良,经常帮助母亲干活,为部落里其他孩子们调解纠纷,是个特别有号召力的“孩子王”。

禹经常和小伙伴们到湔江摸鱼、游泳,小小年纪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被伙伴们称为“翻江鱼”。

从小,父亲鲧便教导禹,摔倒了不能哭,要坚强地站起来。长大后要多好事,爱护族人。

平日里,禹很少能见到父亲,所以父亲的教诲,他异常放在心上。

大禹:做为夏朝开国之君,死后却用芦苇裹身,为什么

鲧是黄帝的曾孙,他常年住在山里,每当夏天山洪暴发后,他都会带领青壮年排洪抢险,是远近闻名的治水能手。

洪水泛滥时,各个部落都受到严重威胁。

于是,这些部落的首领也都会请鲧去帮助他们治水。

鲧采用围堵的方法治水,筑堤筑堰、筑城挡水,这样的方法很有效果。

可是一旦遇上特大洪灾时,堤、堰、城墙被冲毁,人畜便损失惨重,只能等洪灾过后,再次筑坝修堤。

与此同时,中原地带也同样饱受水患之害,每到洪水爆发,平原变成泽国,黎民流离失所,只能逃到山上,生活困苦。

部落联盟首领帝尧,无计可施,为此十分忧虑。

朝中有人推举,说巴蜀之地的鲧是治水能人,可以担当治水大任。

在禹9岁时,帝尧派人传来命令,封鲧为崇伯,负责去治理中原水患。

大禹:做为夏朝开国之君,死后却用芦苇裹身,为什么

鲧走后,一直音讯全无,禹和母亲修己每天到附近的高山上眺望,盼着父亲早日回来。

然而9年后,禹却等来了噩耗。

鲧用堵塞方法治水9年,功败垂成,在一个叫羽郊的地方被杀。

犹如晴空霹雳,修己听到消息后,当场气绝身亡。

一天之内,18岁的禹成了孤儿,他欲哭无泪,悲痛得几乎昏厥。

族人们把禹当做亲人,教他做饭、种地、捕鱼、打猎,渐渐地,禹学会了独立生活。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学一身本领,让族人过上好生活。

此时的禹,已经是一个体魄强健,心思聪敏的青年,文武双全,无所不能。

他用聪明才智为部落做了很多好事。

他发明了三层式的房屋建筑,底层做羊圈,中层住人,上层放东西、房顶当晒场,后来这样的房屋被称做禹雕。

以前羌人过河,只能走很远的路,从浅滩涉水而过。

禹受蜘蛛网的启发,在河两岸的大树上拴上绳索,再用木头做成滑轮,人们就可以“滑”到对岸。

他还发现,父亲鲧之前防洪时修的防洪堤和围堰,其实有很多弊端,当特大山洪来袭时,被围堰逼涨的水势反而更迅猛,破坏力更强。

大禹:做为夏朝开国之君,死后却用芦苇裹身,为什么

他觉得光靠围堵是不够的,还应该想办法开沟排洪,让水“听话”,流到该流的地方。

要做到引流洪水,就必须先弄清山形地势和洪水流向。这是禹想到的最关键一点。

他带领年轻人一起,在部落周围开出一条条人字形大沟,果然,洪水来时,顺着大沟流到附近的湔江,村寨和农田全都保住了。

其他村寨纷纷效仿禹的做法,终于制服了山洪。

很快,禹能治水的消息,越传越远。一些连年遭受洪水之患的城邦,都请他去治水。

禹帮他们在城外开渠排洪,再疏通河道,加大排洪量,这样一来,洪水泛滥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

2

公元前2140年,尧派人千里迢迢找到禹,封他为司空,总领治水大业。

禹明白父亲治水失职被杀,是法度使然,所以不计个人恩怨,担起了治水重任。

他很快招募了一支数百人的治水队伍,率众向尧都山西赶去。

禹和益、后稷三人受命共同治水,禹总领全局。

大禹:做为夏朝开国之君,死后却用芦苇裹身,为什么

禹的治水工程浩大,是治理全天下的洪水,遍及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众多水系。

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治水一线摸清情况。

他认为,治水应因势利导,疏导为主,围堵为辅,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方案。

而且,在人员调配,后勤补给方面,也必须要依靠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完成。

所以禹非常注重沟通交流,奔走在各个部落之间,寻求支持,人际关系十分融洽。

他带领人建灾民安置房,和灾民一同吃苦受累,忍饥挨饿,日夜不停歇地帮助因洪水流离失所的人重新安家。

还把稻种分给灾民,传授种植技术,让他们有食物吃。

不过,禹也有雷霆手腕。

黄河北岸的相柳,听说禹要开沟排洪,从他的领地经过,导流入海,于是筑堤,不允许在北岸分洪。

禹带人去见相柳,好言相劝:“几十年来,洪水成灾,久治无功,就是因为各部落以邻为壑,筑堤自保,致使百川壅塞,洪灾更甚。现在,要让天下的水,流入大海,不能为保一族的利益,而损害百族的利益,望你以天下苍生为念,为水让路!”

相柳执意不让,禹便率领治水军攻打相柳部落,将相柳杀死,把其余顽固抵抗的人赶进了不周山。

大禹:做为夏朝开国之君,死后却用芦苇裹身,为什么

为摸清江河湖泽的水文地质情况,禹带领着一班人,一步一步地进行踏勘测量,实施治理。

他们在高山上攀爬,在江河中行船,在沼泽里跋涉,严寒酷暑,风餐露宿,走了一年又一年。

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禹有了成熟的治水方略:疏通沟渠入江河,治理江河干流和支流,导洪入海,各部落协同治水,实行分级负责制。

冀州的壶口工程,是禹治水的标志性工程。

壶口位于黄河中游龙门山附近峡谷中的卡脖子地段,巨石横亘在河的中间。

一壶阻滞,洪水难平。

禹组织治水大军,用铜器、石器、木器等工具不断开凿崖壁,慢慢拓宽壶口,利用激流冲垮巨石。

大禹:做为夏朝开国之君,死后却用芦苇裹身,为什么

河水从断层石崖上飞泻而下,惊雷喧天,磅礴震撼,被后世称为“黄河之水天上来”。

他治水也非常讲究智慧,在治理黄河上游时,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在疏导时,不料被诺大的龙门山挡住了。

凿山几乎不可能完成,禹察看了地形后,选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

禹治水成果显著,走到哪里,民众都夹道欢迎,他也被尊称为“大禹”。

在大禹治理水患,来到位于淮河中下河的涂山氏部落时,结识了涂山氏首领的女儿女娇,两人互生爱慕。

公元前2133年,30岁的大禹和女娇成婚,涂山氏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仅仅过了4天,大禹便辞别了妻子,离家治水。

就连第二年,儿子启出生,大禹都没能回去看一眼。

在治水的漫长岁月里,他曾三次来到涂山地区,都没顾上回家看望女娇母子。

3

大禹治水,一共用了13年。

在他的治理下,咆哮的河水驯服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农田、山川,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人们安居乐业,开荒种田,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大禹:做为夏朝开国之君,死后却用芦苇裹身,为什么

他还根据山川地理,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经治理后的九州,大部分地方变成了肥沃的土地。

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安定,边远地区的许多部落纷纷归附。

四海之内都在颂扬尧舜的德政,和大禹的功绩。

人们为大禹修庙筑殿,感念大禹的功德,尊他为“禹神”。

公元前2109年,舜帝举行仪式,向“天神”举荐大禹,让他行使天子之权。

大禹摄政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他说:“为政的中心在于养民。端正好人民品德,丰富人民财富,改善人民生活。这三件事要做好,人民自然欢欣鼓舞,歌功颂德了。”

他将九州的贡赋分为九个等级,建立了完备的“贡赋”制度。

还按天子和臣民居住情况划分区域,不同区域承担不同义务和职责,这样的制度成了奴隶社会管理架构的雏形。

公元前2070年,大禹为舜帝守丧三年后,登上天子之位,宣布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大禹:做为夏朝开国之君,死后却用芦苇裹身,为什么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此诞生。

这一年,大禹93岁,后世称他为禹帝,又称夏禹王。

大禹建国后,实行以德治国,大兴礼乐文化,民众安居乐业。

公元前2063年,大禹外出巡视时,在会稽山病逝,享年100岁。

大禹临死时对群臣交待:“我死之后,就葬在会稽山。用芦苇作椁、桐木作棺,埋葬后不要改变周围的耕作田亩,打扰到居民的生活。”

大禹一生奔忙,日夜操劳,常常忘记自我,生命走到尽头时,也不愿麻烦到他人。

在上古时期的帝王中,大禹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

他凭着治水的功绩,名垂千秋。

他的以人为本思想,也成为后世治国理念的基石,和儒家学说的源头。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已经作为一种精神,流传至今。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