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一赘述(赘述是什么意思)

续前

2、义训的分析:字词句意

训释字词所用之法大要有三:

一为形训,

二为声训,

三为义训。

这是因为汉字造字既源于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六大法则,而每一字体又由形、音、义三要素构成,故具备按照文字形、音、义三方面来分析其意义的结构基础。

所谓形训,就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认识文字意义。这在中国第一部字典――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应用最为广泛。

如:《说文解字》:

齿,口龂骨也,象口齿之形。

自,鼻,象鼻形。

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这是象形字的析义。

又如: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丅,底也,指事。

果,木实也,象果形在木之上。

这是指事字的析义。

又如:

社,地主也,从示土。

这里的“示”表示祭祀,“土”表示地神,就是说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

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拿肉在火上烤叫做炙,这是典型的会意字。

又如:

财,人所宝也。从贝,才声。

贝在古代为货币,表示财宝。

银,白金也。从金,艮声。

这是形声字的析义。

细读古书 要掌握必要的方法(2)

《说文解字》

其他如《左传》宣公十二年的“止戈为武”、《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私),背厶谓之公。”都是利用形训法解释文字意义。

汉字整体而言属象形字,故形训历来是训诂学中最主要的训释方法,使用最为普遍。但形训只能说明字的本义,不能明其语源,而所凭据的《说文解字》小篆,不一定都能反映其最初字形,因而现代利用声训法释字要注意利用甲骨文、金文资料以补小篆的不足。

所谓声训,就是通过分析文字的音义关系来解释其意义。

如《诗·小雅·巧言》:

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毛传》:

盗,逃也。

孔颖达《正义》:

言其昼伏夜奔,逃避人也。

这是说“盗”字取义于“逃”,盗、逃均属上古定母、宵部,则见其取义与发音有密切关系。

又如《论语·颜渊》:

政者,正也,

《礼记·仲尼燕居》:

礼也者,理也,

这就是从文字的发音关系来分析其字义。

汉字意义与声音的关系,除了《广韵》、《集韵》这样的专门音韵辞典外,多不为学者所重视,即如当代一般人也难以想象其道理,唯清代及近现代学者对文字意义与声音的关系大有发明,以为因形受义与因声受义是汉字发展两大主流,“声同义通”是汉字构成的主要原则之一。

黄焯先生在《尔雅音训序》中指出:

详考吾国文字,多以声音相训,其不以声音相训者,百不及五六。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广雅疏证》的序言中也说:

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声训法遂成为清代学者整理国学的利器,如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就用声训法在古书训诂考据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代表作《广雅疏证》充分利用汉字音义关系,解决了许多前人滞碍难通的问题,纠正了不少前人望文生义的谬误。

如卷二上《释诂》“讟、桐,痛也”条:

《疏证》:讟者,《方言》:讟,痛也。《说文》云:痛,怨也。《宣十二年左传》云:君无怨讟。桐,亦恫也。《丧服传》《丧服小记》并云: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白虎通义》云:所以杖竹桐何?取其名也。竹者,慼也;桐者,痛也。

由此,他证明:恫、桐、痛,声义并相近。

所谓义训,就是直接分析、训释汉字意义,这是训诂之常法,应用最为普遍,现代一般字典、辞书等工具书仍然以此法为主。其训释方式也最多,如用今语释古语、用俗语释雅言、用通用语释方言、用类名释小名、用小名释类名、同义相训、反义相训、近义递训等等。

如《说文解字》:

泉,水原也。

这是最直接的给予定义。

又如《礼记·王制》:

三为充君之庖。

郑玄注:

庖,今之厨也。

这是以今释古。

又如《诗·大雅·板》:

民之方殿屎。

毛《传》:

殿屎,呻吟也。

这是以通用语释方言。

又如《诗·鄘风·蝃蝀》:

蝃蝀在东。

毛《传》:

蝃蝀,虹也。

这是释以异名。

又如《后汉书·马融传》:

厉云汉,横天潢。

李贤等注:

天潢,星也。

这是释以类名。

又如《汉书·地理志》:

鸟夷卉服。

颜师古注:

鸟夷,东南之夷善扑鸟者也。

这是释以特征。

又如《汉书·高帝纪》:

南渡平阴津。

颜师古注:

苏林曰:在河阴。

这是释以所在。

又如《公羊传》昭公五年:

濆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何?涌泉也。

这是近义递训。

又如《说文》十四下乙部:

乱,冶也。

这是反训。

总之,义训的具体方式丰富多彩,历代训诂学家及其专著多有总结,这里不一一赘述。

除了训释字词,更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疏解句意,其方法大致有翻译句文、串讲句意、说明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申述篇章宗旨、解释典章制度、引证或补充史实等方式。

翻译句文就是直接将原句意思用当代语言翻译出来,以译文代训释。如《诗·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郑玄《笺》:

君子于往行役,我不知其反(返)期,何时当来?

又如《孟子·尽心上》: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赵歧《章句》:

当自勉强以忠恕之道,求仁之术此最为近也。

串讲句意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话来讲解句意,如《诗·周南·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

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这里先是训释字词意义,然后再串讲两句诗的完整意义。

又如《楚辞·九歌·国殇》:

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逸《章句》:

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

有些句子字词可能无须解释,但需要对其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加以说明,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兴也。

这是说这里用的是诗词学“赋、比、兴”中“兴”的表现方法,即先说一事物以引起所咏事物的方法。

又如《诗经·小雅·车攻篇》: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毛《传》:

言不讙哗也。

《诗经》这两句诗本来是描述马叫的声音。毛亨在这里却说意思是不吵不闹,这实际上是说明作者采用借喻手法,用马鸣、旗展来衬托军队整装待发时“有闻无声”的严肃气氛。

训诂学家往往在解释字词句意后,概述篇章大意,如赵岐《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对“寡人之于国也”章解释说:

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又如《论语·为政》: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宋代邢昺疏:

此章言知人之法也。

典章制度是训诂学家非常注意训释的内容,如《诗·召南·鹊巢》: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毛《传》:

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这里通过对当时诸侯出嫁女儿用车百乘相送的规矩加以说明,从而也就阐明了句意。

有些句子直接解释是无法让人明白的,必须对相关史实加以补充方可得解。如《诗·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

毛《传》:

二女,伋、寿也。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汎汎然迅疾而不碍也。

总之,训诂是阅读古书时理解其中文意的桥梁、工具、常法,舍此便无法认识、理解中国古书。

细读古书 要掌握必要的方法(2)

宋版《毛诗正义》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