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迤的读音(逶迤是什么意思)

迤迤,◆I斜延貌。○[宋][沈與求]《石壁寺》詩:“迴廊迤迤穿危嶠,側澗涓涓露淺沙。”○[元][袁桷]《次韻瑾子過梁山濼三十韻》:“水花碧團團,雲葉白迤迤。”◆II相連貌。○[唐][杜牧]《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詩:“檣形櫛櫛斜,浪態迤迤好。”原注:“迤,徒何反。”

邐迤(逦迤\邐迆),◆1.曲折連綿貌。○《後漢書‧輿服志下》:“術氏冠,前圓,[吳]制,差池邐迆四重。○[趙武靈王]好服之。”○《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夫登[東嶽]者,然後知眾山之邐迆也。”○[劉良]注:“邐迆,小而相連貌。”一本作“邐迤”。○[唐][韋應物]《澧上西齋寄諸友》詩:“清川下邐迤,茅棟上岧嶢。”○[唐][元稹]《黃明府詩》:“邐迤七盤路,坡陀數丈城。”○[清][厲鶚]《八月十五日同丁敬身游龍華寺》詩:“邐迆峰覆釜,參錯樹排薺。”○[韓北屏]《伊犁河畔》:“[賽里木湖]的南岸,一大片寬廣的草原,從湖邊邐迤直到[天山]腳下。”◆2.曲折行進貌。○《舊唐書‧李訓傳》:“[訓]時愈急,邐迆入[宣政門],帝瞋目叱[訓]。”○[唐][羅袞]《至襄州寄江陵啟》:“以今月十九日發[襄州],邐迤北去,攀涕結戀,不任下情。”○《花月痕》第二回:“沙彌答應了,便隨[癡珠]邐迤上[陶然亭]來。”○[林紓]《游頤和園記》:“出[仁壽殿]下,邐迤趨[玉讕堂]。”

靡迤(\靡迆),◆亦作“靡迆”。◆1.綿長貌;連續不絕貌。○[漢][張衡]《西京賦》:“高陵平原,據[渭]踞[涇],澶漫靡迤,作鎮于近。”○[南朝][梁][劉孝標]《東陽金華山栖志》:“靡迤坡陀,下屬深渚。”○[宋][蘇轍]《洛陽李氏園池詩記》:“岡巒靡迆,四顧可挹。”◆2.曲折行進貌。○《文選‧謝靈運<田南樹園激流植援>詩》:“靡迤趨下田,迢遞瞰高峰。”○[張銑]注:“靡迤,細走貌。”○[唐][陳子昂]《入峭峽安居溪伐木》詩:“靡迤隨波水,潺湲泝淺流。”◆3.喻指作風鬆弛、拖沓。○[宋][蘇轍]《君術》:“夫是以至寬,而天下無穨惰靡迆之風;至險,而君臣無猜防逼迫之慮。”

疏迤,◆疏通使延伸。○[清][侯方域]《定鼎說》:“令朱衣三千之眾,鑿立[方山],疏迤水道,爰以湧泄龍勢,肇啟鴻河。”

廝迤廝逗(厮迤厮逗),◆猶迤逗。挑逗,勾引。○[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不良的賤婢好難容,要砍了項上驢頭,多應是你,廝迤廝逗,兀的般言語,怎敢着我咱左右?”[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誰知一句兒不中用,甚廝迤廝逗,把人調弄?”

坦迤,◆1.形容山勢平緩而連綿不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劉孝標]注引《會稽土地志》:“山靡迤而長,縣因山得名。”○《明史‧外國傳六‧覽邦》:“山坦迤無峰巒,水亦淺濁。”◆2.形容文辭平淡無曲折。○[章炳麟]《與人論文書》:“其辭坦迤,淡乎若無味,恬然若無事者。”

逶迤(\逶迆),◆亦作“逶迆”。亦作“逶蛇”。◆1.曲折綿延貌。○《淮南子‧泰族訓》:“河以逶蛇故能遠,山以陵遲故能高。”○[唐][盧綸]《與從弟瑾同下第後出關言別》詩:“雜花飛盡柳陰陰,官路逶迤綠草深。”○《水滸傳》第七二回:“逶迤按[吳][楚]之邦,延亙接[齊][魯]之境。”○[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蛇山]逶迆東去。”○[毛澤東]《長征》詩:“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2.曲折行進貌。○《楚辭‧遠游》:“方螭蟲象並出進兮,形蟉虯而逶蛇。”蛇,一本作“迤”。○《史記‧蒙恬列傳》:“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宋][王安石]《陰山畫虎圖》詩:“逶迤一虎出馬前,白羽橫穿更人立。”○《紅樓夢》第二六回:“這裏[賈芸]隨着[墜兒]逶迤來至[怡紅院]中。”○[朱德]《寄東北諸將》詩:“南人北去自逶迤,遠戍[遼陽]入嶺陂。”◆3.游移徘徊貌,徐行貌。○[三國][魏][李康]《運命論》:“俛仰遵貴之顏,逶迆勢利之間。”○[南朝][梁][江淹]《別賦》:“舟凝滯於水濱,車逶迤於山側。”迤,一本作“遲”。○[唐][盧照鄰]《登封大酺歌》之三:“翠鳳逶迤登介丘,仙鶴徘徊天上遊。”○[唐]徐凝《浙東故孟尚書種柳》詩:“[孟]家種柳東城去,臨水逶迤思故人。”◆4.舒展自如貌。○《楚辭‧遠游》:“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逶蛇。”○[王夫之]通釋:“逶蛇,音威夷,曲折自如貌。”○《漢書‧禮樂志》:“票然逝,旗逶蛇。”○[顏師古]注:“逶蛇,旗貌也。”○[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九:“芳樹垂綠葉,青雲自逶迤。”○[唐][杜甫]《九日寄岑參》詩:“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5.順應自得之貌。○《隸釋‧漢費鳳別碑》:“[漢安]二年,[吳郡]太守[東海][郭君],以君有逶蛇之節,自公之操,年卅一舉孝廉,拜郎中,除[陳國][新平]。”○《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各裝美貌逞逶迤,盡出玉顏誇艷態。”○[唐][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詩:“掌中琥珀鍾,行酒雙逶迤。”○[仇兆鰲]注:“雙逶迤,指送酒佳人。”參見“逶迤退食”。◆6.形容歌聲婉轉。○[南朝][梁][范靜]妻[沈氏]《當壚曲》:“逶迤飛塵唱,宛轉遶梁聲。”◆7.形容舞姿、體態優美。○《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振華袂以逶迤,若遊龍之登雲。”○[三國][魏][曹丕]《臨渦賦》:“魚頡頏兮鳥逶迤,雌雄鳴兮聲相和。”◆8.指隱微曲折。○《後漢書‧荀爽傳論》:“及後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李賢]注:“逶迤,曲也。”◆9.指曲折的情節。○[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篇:“然選事則新穎,行文則逶迤,固仍以傳奇為骨者也。”◆10.指曲折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得志。○[唐][白居易]《哭崔常侍晦叔》詩:“逶迤二十年,與世同浮沉。”○[宋][蘇軾]《次韻子由送陳侗知陝州》:“世俗自無常,[徐公]故逶迤。”○[宋][蘇轍]《送陳侗同年知陝府》詩:“丈夫志四方,所遇常逶迤。”◆11.衰敗貌。○[唐][陳子昂]《修竹篇》詩序:“每以永歎,思古人,常恐逶迤穨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唐][韓愈]《謝自然詩》:“逶迤不復振,後世恣欺謾。”

逶迤退食,◆謂從容謙退,公正廉潔。語本《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鄭玄]箋:“退食謂減膳也。自,從也。從於公謂正直順於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節儉而順心志定,故可自得也。”。○《後漢書‧楊秉傳》:“[秉]儒學侍講,常在謙虛;[著]隱居行義,以退讓為節。俱徵不至,誠違側席之望,然逶迤退食,足抑苟進之風。”

委迤,◆委蛇。○[唐][王勃]《平臺秘略論‧貞修》:“清貞清一保其道,委迤屈伸合其度。”

徙迤,◆後退貌。○《文選‧王褒<洞簫賦>》:“是以蟋蟀蚸蠖,蚑行喘息;螻蟻蝘蜒,蠅蠅翊翊。遷延徙迤,魚瞰雞睨,垂喙蜿轉,瞪瞢忘食。”○[李善]注:“遷延、徙迤,卻退貌。”

衍迤,◆繁衍延續。○[明][李東陽]《敕封崇安侯譚公神道碑銘》:“及茅分土胙,傳其家以芘其子孫,衍迤綿亙,久而不替,亦一代之盛哉!”

演迤,◆1.綿延不絕貌。○[宋][何薳]《春渚紀聞‧泖茆字异》:“春夏則荷蒲演迤,水風生涼。”○[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大通橋》:“出[崇文門]二里許,有[大通橋]。水從[玉河]中出,波流演迤。”○[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九:“此行獲睹[匡盧]、[羅浮]之勝,巉巖演迤,雄麗奧曲。”◆2.流布;流傳。○《遼史‧食貨志下》:“[聖宗]鑿[大安山],取[劉守光]所藏錢,散諸五計司,兼鑄[太平]錢,新舊互用。由是國家之錢,演迤域中。”○[嚴復]《論教育書》:“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學術,於三十年勤苦僅得之[日本],雖其盛有譯著,其名義可決其未安也,其考測可卜其未密也。”◆3.謂文章氣勢流轉綿長。○[唐][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明史‧宋濂傳》:“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並。”

遺迤(遗迤),◆見“遺施”。

迤遞(迤递),◆猶迤邐。形容慢慢地、迂回曲折而行。○[明][湯顯祖]《牡丹亭‧虜諜》:“急切要畫圖中匹馬把[西湖]哨,且迤遞的看花向[洛陽]道。”

迤逗,◆1.挑逗;引誘。○[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你試尋思,早晚時分,迤逗得[鶯鶯]去,推探[張生]病。”○[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摺:“待不吃呵,又被酒旗兒將我來相迤逗。”○[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清][孔尚任]《桃花扇‧眠香》:“[陳][隋]花柳,日日芳情迤逗。”◆2.打斷;耽擱。○[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摺:“爭忍教第一夜夢迤逗,從今後不見[長安]望北斗,生扭做織女牽牛。”○[明][無名氏]《贈書記‧乞訪書因》:“新人候久,休得要綿藤話語,把樂事迤逗。”◆3.連累;拖累。○[元][關漢卿]《緋衣夢》第二摺:“喒家私要的有,止不過傷了些浮財,損了些軀口,則不如打滅這場官司免迤逗。”○[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摺:“想當日[范杞良]築在[長城]內,乾迤逗的箇美女送寒衣。”○[明][汪道昆]《新水令‧歸隱》套曲:“早歸來遙授醉鄉侯,更無端病魔迤逗。”◆4.牽掛。○[明][馮惟敏]《粉蝶兒‧詠焦山郭次甫五岳游囊六物》套曲:“雙飛烏兔搬昏晝,手摩天欲挽難留。沒事忙,空迤逗。自鴻濛以後,日西下,水東流。”○[明][蘅蕪室]《再生緣》第一齣:“休休,便是[盧越人]、也應難措手,想起來柔腸迤逗。”

迤匯(迤汇),◆水斜流而會合。○[唐][李華]《潤州丹陽縣復練塘頌》序:“先王因流下而導之,故曰九川滌源;因迤匯而瀦之,故曰九澤既陂。”

迤漸(迤渐),◆逐漸。○《金史‧孫鐸傳》:“秋夏稅本色外,盡令折鈔,不拘貫例,農民知之,迤漸重鈔。”○《元典章‧聖政一‧恤站赤》:“各處站赤差發繁併,迤漸消乏,仰中書省通政院設法撙裁!”

迤久,◆猶長久。○《元典章‧戶部十二‧戶役》:“當役率皆得人,官吏亦無賣弄,誠為迤久便益。”

迤里,◆見“迤邐”。

迤邐(迤逦\迤里\迆邐),◆1.曲折連綿貌。○[南朝][齊][謝朓]《治宅》詩:“迢遰南川陽,迤邐西山足。”○[宋][柳永]《鳳栖梧》詞之三:“玉樹瓊枝,迆邐相偎傍。”○[丁玲]《小火輪上》:“她把眼從窗戶望出去,是迤邐不斷的青山。”◆2.指唱歌聲和鳥鳴聲的悠揚圓轉。○[元][朱庭玉]《夜行船‧春曉》套曲:“迤邐鶯啼共燕語,偏向閑庭戶。”◆3.斜延貌;延伸貌。○[宋][蘇軾]《錄進單鍔吳中水利書》:“蓋本處地勢,自[銀林堰]以西,地形從東迤邐西下。”○[鄭觀應]《盛世危言‧邊防上》:“在東北、西北,由[東三省]、內外[蒙古]迤邐而至[新疆],又在在與[俄]接壤。”◆4.緩行貌。○《古今小說‧眾名姬春風吊柳七》:“[柳七]官人別了眾名姬,攜着琴劍書箱,扮作遊學秀士,迤邐上路。”○[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二七章:“余穨僵如尸,幸賴[法忍]扶余,迤邐而行。”○[汪曾祺]《故里三陳》:“和這個胖女人較了半天勁,累得他筋疲力盡,他迤里歪斜走出來。”◆5.漸次;逐漸。○[宋][蘇軾]《與楊元素書》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來千,餘可迤邐還。”○[宋][賀鑄]《更漏子》詞:“迆邐黃昏,景陽鐘動,臨風隱隱猶聞。”○《古今小說‧閑雲庵阮三償冤債》:“﹝[阮三]﹞每夜如此,迤邐至二十日。”○《太平广记》卷一〇一引五代范资《玉堂闲话·渭滨钓者》:“忽一日,垂釣于大涯硤……忽引其獨繭,頗訝沉重,迤邐挽之,獲一銅佛像。”

迤隴(迤陇),◆連綿的山丘。○[南朝][梁][江淹]《銅劍贊》:“[永明]初,始造舊宮,鑿東北之地,皆平岡迤隴,尤多古冢墓。”

迤靡(\迆靡),◆相連貌。○《文選‧揚雄<甘泉賦>》:“[封巒][石關],迆靡乎延屬。”一本作“施靡”。○[李善]注:“施靡,相連貌。”○[漢][張衡]《冢賦》:“曲折相連,迤靡相屬。”○[宋][張耒]《柯山賦》:“入東門而右回者,原迤靡以相屬。”

迤平,◆亦作“迆平”。◆謂平緩貌。○[清][姚鼐]《游媚筆泉記》:“[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迆平。”

迤逶,◆猶逶迤。○[唐][元結]《招陶別駕家陽華作》詩:“引望見何處,迤逶[隴]北川。”

迤涎,◆亦作“迆涎”。◆曲折綿延貌。

迤斜,◆曲折延伸貌。○[葉聖陶]《倪煥之》五:“園墻之外,迤斜地躺着一條明亮的小河,輕風吹動,皺起鱗鱗的波紋。”

迤延,◆亦作“迆延”。◆見“迤涎”。

迤颺(迤扬),◆亦作“迆颺”。◆1.斜起貌。◆2.回蕩飛揚。○[明][劉基]《為詹同文題浙江月夜觀潮圖》詩:“歌聲迆颺林壑應,竹樹戛擊絲與桐。”

迤長(迤长),◆連綿不絕貌。○[李鍾玨]《李平書七十自述》:“高岡突起,山形迤長。”○[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小溪在山腳下轉彎向左,開始曲折起來……這樣六七曲,才沒入迤長的一帶樹叢裏。”

長迤(长迤),◆綿長。○[明][李東陽]《南溪賦》:“高原隱伏,廣路長迤。”

邐迆(邐迆),◆見“邐迤”。

靡迆(靡迆),◆見“靡迤”。

逶迆(逶迆),◆見“逶迤”。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