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管教读后感

勇于管教读后感1

在读这本书时,自己既是老师的身份,也是妈妈的身份。书中的理念看起来和中国的“严父”观念没有什么区别,然而细读之下,你会发现同样是管教,却又天差地别。通过这本书我们觉得孩子也是需要爱的,也是需要赞美的,任何人都需要这些,包括大人。所以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爱心,如果有爱心和耐心,任何孩子也会被征服。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在这本书里,杜博士主张爱与管教要携手,孩子只有在真爱和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学会爱、学会管教。我们的爱和管教应该建立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如果根本不明白孩子的想法,很片面的看待问题,那么不但达不到管教的效果,解决不了问题,久而久之,孩子有心里话不愿跟父母说,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疏远。学会爱也许很多父母都觉得,我怎么可能不会爱自己的孩子呢?咱们回想一下,是否曾听过有孩子说“这样的爱让我喘不过气”,也曾听过“这样的爱我宁愿不要”。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强烈的抵触呢?记得我小的时候,每次对父母的一些安排不愿意接受时,听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是的,强制的爱让我们很不舒服。可是现在我们也长大,当了父母,好像有时也会陷入“为孩子好”的魔咒里。毋庸置疑的是,每位父母都爱孩子,,可以为了孩子奉献一切,时间、精力、金钱和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但很多时候,父母的爱却让孩子窒息,被这种爱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选择逃亡,逃进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喘上一口气。妈妈经常用爱来合理自己的一切行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是为了你好才这么做”“妈妈为了你什么苦都能吃”“妈妈因为爱你才这样”其实就像恋人一样,有人会用爱这个理由来合理自己的占有和要求。父母会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比如孩子在书房看书,妈妈一会进去递个苹果,一会递盒牛奶,一会端来热水,不断地打扰孩子。家长还会以爱之名,行要挟之时。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妈妈在旁边拖地,一会捶捶腰,一会叹口气,还对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妈妈怎么做都不怕累,只要你有出息。”这爱的压力有多大?以爱之名,行霸道之时。比如一切都替孩子做主,孩子没有任何锻炼独立的机会,家长还要说我这是为了你好,其实是以爱的名义霸道的决定孩子的一切。家长要学会的是要让爱成为精神上的动力,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舒适。学会聊天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们说话,孩子遇到困难或困惑的时候也不给他们说,他们想帮孩子却没有机会,为此感到很难过。那么,我们家长想一想:是什么让孩子不愿意给我们家长说话呢?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和孩子好好聊天了呢?往往我们家长陪孩子聊天,要么就是开导、讲道理,要么就是谈学习,讲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很多家长都有一个特异功能,就是不管聊什么都能扯到学习上,不管聊谁都能借此来教育孩子,给别人家孩子比较。我们一聊就把天聊死了,对此孩子很愤怒。所以,孩子就越来越不想和我们说话,有事也不告诉我们,当他出现一些状况的时候,我们想帮却帮不上。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学会和孩子聊天。聊天谁不会,可是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不恰当的聊天阻止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让这扇门慢慢的合上了。首先,是聊天,而不是质问。当孩子回家时,我们经常问的是“今天在学校认真听讲了吗?”“今天作业写完了吗”“考试考的怎么样”这些都是质问,而不是聊天。这样的质问通常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孩子通常会简短的回答“嗯”“写了”“没有”,家长会很生气的说你怎么不好好回答问题啊,孩子会很委屈的说,你的问题我都回答了啊。其实在于我们的问话不对。所以聊天要从小处着手。比如“今天语文学了哪篇课文啊?”“中午在学校吃的什么啊”这样孩子不会简单地回答有或没有,而是能顺着往下回答,这样孩子才能越说越多,而且孩子不会感到有压力。其次,接纳。不管孩子说什么事情,我们要接纳他的想法和感受。我们要相信在他的世界里,他是对的,他一定有他的难处和道理。不要着急上火的给他讲大道理或者想办法出注意,而是要好奇:是什么让他有这种想法,他的感受是什么…往往我们家长一听到孩子说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不能稳住自己,情绪激动说教、指导或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感觉我们不接纳他,他以后就不给我们说了。所以,要先接纳他。另外,沟通。因为沟通才有合作,合作才有改变的机会。在沟通时,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别急去想着要改变他。“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但是在沟通的时候,也不要用我们的人生经验来指导他,而是以提问的方式,问他:是怎么想的?怎么看待这件事的?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有哪些?从中能得到什么,或者问他身边的同学会不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引导孩子多说,他在说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的思考和想法。 最后,合作。与孩子合作,来共同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合作,打败孩子。只有合作才有改变的机会,我们与孩子合作,共同来解决他的问题。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他就知道怎么处理了。通过与孩子沟通与合作,那么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愿意给我们说。所以,我们要想影响和改变孩子,就要学会和孩子聊天。不要急着“纠正”或者“否定”,要表示同理心,感同身受孩子的感觉,而不是急于纠正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急于去指导孩子,免得他受到伤害或者犯错误,当你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倾听的这扇大门就关上了,当孩子感受不到你的接纳时,他就不会再和你交流了。学会管教爱和管教并不矛盾。放任溺爱孩子只会害了他。首先,就是坚定坚定在坚定。比如家长定的规则因为家里来客人了有所改变,因为家长心情好就不执行了,哪天心情不顺就严厉执行,这就是不坚定的表现。其次,管教一定要“立即”和“当下”。管教是有时效的,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就要越注意这一点。如果不利己管教,过后遗忘了当时的情境,在管教就没有效果了。而且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已经忘了,你再翻旧账,孩子也会觉得委屈。另外管教的时候,要做到就事论事,不要把自己的情绪折射进去。不要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怎样都行,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怎么样都不行,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做从而失去行为的标准。最后,管教不是单向的教导,要给孩子辩说的机会,不要让孩子闭上嘴巴,只是自己发泄自己的情绪。更不要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你懂什么”“你翅膀长硬了,还会顶嘴了”这只会让孩子心理更不服气。学会了以上三条,并且真正的能在生活当中做到,我们的亲子关系一定会很好。其实理论上说的很简单,但是我们要真正的做到,很难。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要以伟大的爱去关心孩子,爱护、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要站在理性的立场上管教孩子明白社会规则,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希望我以后我能坚持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和妈妈。

勇于管教读后感2

教室里热闹非凡,两周一次的“自选同位”,同学们进行的如火如荼。通常情况是坚守“同一个身高”,“一静一动”,“男女搭配”,自由选择能和你一起学习的同学做同位。目前已经实施两年,同学们很快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同位。走进教室,发现轩同学尴尬地站在教室的前台。我走近问道:“怎么了,没找到同位吗?”,他低下了头。轩同学黑黑的皮肤,中等个儿,进入五年级之后,主动承担了五组卫生组长的职务,每天任劳任怨,怎么会找不到心仪的同位呢?我看了看他,问道:轩,你心里有心仪的同位吗?他沉默一会,说道:我觉得没有人愿意和我同位。我看了看同学们,同学们也惊讶地看着我……哦,我明白了。“轩,我们来看看,谁愿意和你同位可以吗?”我让他转过身,把他的眼睛蒙上,对着全体同学问道:大家谁愿意和轩同位?孩子们纷纷举手。“轩,你猜有几个?”轩说到:“一两个吧!”“好的,那你自己看看吧!”他转过身来,全班同学几乎都举起了手。事后,我和轩谈了谈。是什么原因让他觉得没人愿意和他同位?他给我讲了他的家庭故事。爸爸现在面临下岗,每天在家里喝酒、打游戏。有一次班级里的小坤因为一些小事情,向他的爸爸告状,爸爸二话不说就用皮鞭把他揍了一顿,并说到:你这样的孩子谁喜欢,一天到晚的惹事!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伤害,对于人际关系更是望而却步。最近看了詹姆斯·杜布森著的《勇于管教》,书中说到“管教的基本原则”,说严格的管教是“必须让家长和教师认清管教的目的,这便是从孩子呱呱坠地就开始塑造他,使他长大后成为一个成熟、负责任的人……”。而轩爸并没有正确行使“管教”的权力,管教是管理加教育,不是管控,不是禁锢,更不是伤害。如同钱红林老师所讲:管教就是设定界限,这界限就像悬崖边的栏杆。悬崖是很陡峭的,但是有了这个栏杆,在悬崖里面的人,他就是安全的,他不会掉到这个万丈深渊里去。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栏杆,我们很容易就掉下去,掉到下面的万丈深渊。作为家长或者教师就是在孩子的成长得过程中设定界限,帮助孩子自律。让孩子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尊重别人的权利,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是使他成为自信,喜乐,有责任感,自律的人。家庭是充满爱的地方不是战场。管教是教育和引导,不是惩罚与伤害,成人要为孩子设立好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则,引导孩子去遵守,从而自觉地做出正常合理的行为。如果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管教”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让孩子受到了伤害,不相信自己,不敢交际,没有安全感。《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惩戒规则》等文件,都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我们以爱为出发点,勇于管教,尊重儿童,家校合育,共同致力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勇于管教读后感3

《勇于管教》这本书被评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家教书,该书的作者是詹姆士·杜布森,他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最高顾问。除了这本《勇于管教》,他的《培育男孩》一书也畅销全球。《勇于管教》一书围绕“管教”一词展开,第一章阐述了管教是应对孩子挑战的最好方式;第二章阐述了管教的首要原则,即培养孩子对权威的尊重;第三章阐述了管教的另外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出现、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管教要与爱平衡;第四章阐述了管教原则的具体运用;第五、六章阐述了管教的神奇工具–强化定律;第七、八章阐述了学习中的管教与学习的障碍。书中明确提出:有些专家认为品格不是被培养出来的,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孩子放任自流。杜博士反对这样的观点。孩子只有在真爱和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当今时代,不良信息,不道德行为与优秀品质在社会中共存,父母若单凭运气和愿望期待孩子拥有良好品行,是不可能的。放任的教养方法,不仅是失败的,更是一场灾难。书中精彩论点很多,比如杜博士认为家庭育儿有5个基本原则:一是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儿童教育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二是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事件后出现;三是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四是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五是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文中第五章尤为精彩。杜博士称之为“神奇的工具”,那便是通过奖励、赞美等方式培养孩子负责任的行为,他还提出“强化定律”。但这种方式也要适当,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东西,但切忌,要及时兑现,否则会适得其反。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想,不光是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管教孩子应该是父母终身的责任,如何找到爱与管教的平衡地带,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认认真真的去摸索了。对书中印象比较深的一段话是: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是必须做的,这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尊,而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所以,如果父母不值得尊重,那么道德、国家、价值观,甚至信仰都不值得尊重。我们学校教育往往更多的是侧重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开始,却真的忽视了这个尊重的原点。书中认为,学校的基本功能除了满足其他社会需要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否则,社会将陷入混乱。所以基础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规划和文化知识并重的,而不是到了大学再补课。其实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中将会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反映。一个孩子要想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必须具备两个特定的素质,而第二项素质却往往被人忽视。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智力。但仅有智力还不够,还需要自我约束。对于日复一日需要忍受的痛苦和困难而言,自我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学习规划的重要。还有个管教原则就是避免喋喋不休的管教。孩子通常会对父母的喋喋不休无动于衷,他们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唠叨,因此,对孩子的管教应该避免这种方式。《勇于管教》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就如在悬崖边设立了栏杆,在父母正确管教下的孩子有安全感,知道好行为与坏行为的界限。书中的的理念看起来和中国的“严父”观念没有什么区别,然而细读起来,同样是管教,却又天差地别。比如书中告诫我们,如果你决定在孩子反抗的时候进行适当的体罚,注意你自己是否预备好:你的内心是愤怒还是安静,如果是愤怒,你不能管教他,因为你是在发泄情绪;如果你在安静中,表明你心里有爱,所以你会掌握好尺度和方式。在管教时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对于家长来说真是个挑战。很多时候,我们的管教过于严格,才使得孩子和我们有了隔阂。很多时候,我们爱得不敢管教,生怕由此带来负面的亲子关系。詹姆士·杜布森博士这本书教我们就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爱和管教之间取得平衡,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勇于管教,意浅易懂。这是一本非常适合父母阅读的好书,更适合我们教师。虽然阅读后不一定马上能取得多少收效,但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用,在实践中寻求真理,总会有所收获。作者詹姆士还写道:一位能够有效控制课堂,又不让人感到压抑的老师往往最受学生喜爱,原因有三:首先,秩序带来安全感。因为如果老师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任由班级里的小霸王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无法制止某些学生嘲笑和欺负其他学生,因此勇于管教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其次,学生热爱公正,当有人违反规则时他们希望立即予以惩处;再次,班级混乱的秩序会使学生神经紧张。所以,当一位老师、当一位班主任,最首要的管教原则也是培养学生对权威、对班主任的尊重。作为一名教师,当然更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希望我们都能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勇于管教读后感4

新时代的父母,越来越懂得自由与尊重的重要性,他们愿意听取孩子意见,愿意陪伴孩子一同成长。然而常常,他们越过了自由与管教的界限,并初尝纵容的后果。这之后,有人放弃,重回传统管教;有人迷茫,继续与孩子“斗争”;有人愿意停下来思考,如何爱,又如何管教……近日,我有幸读到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布森博士的《勇于管教》一书,这部在美国发行300多万册的书,向大家发出了“爱与管教”平衡的呐喊。他解开了我们“充分的爱和自由”和先人倡导的“严格管束”之中难以决择的疑问。当下很多育儿书都谈到了压制、严苛和无爱的管教带来的诸多弊病,也有很多教育家给出了“顺其自然”的忠告。正是这些忠告,让家长们开始意识到还给孩子自由的重要性。但没有想到的是,一味的忍耐换来了孩子任性的充分释放,他们对长辈毫无敬意的嚣张让父母开始质疑自己的教育能力。《勇于管教》一书中提出,管教的首要原则是“培养孩子对权威的尊重”。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我们身边,常看到孩子在父母面前为所欲为,他们可以随意和父母开玩笑、发脾气,还可以用愤怒的口气命令父母干这个、干那个,甚至可以当面骂父母“笨得要命”。更有甚者,不高兴时对父母举手就打……为什么如今的父母可以容忍孩子的所有行为?除了疼爱,我想,一部分倡导“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方法”的育儿书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父母担心自己的举动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所以,在父母的尊严受到随意践踏时,大家都选择了原谅孩子。为什么孩子在学校规矩得多?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权威建立得非常好。孩子不能打骂教师,不能在教师面前胡作非为。一旦有人犯了错,有教育使命的教师一定会指出他的错误,令其改正。由此,我也开始反思我的家庭教育,之前孩子对我们偶尔的不敬言行,我们常常一笑了之。现在,孩子一旦有不尊重父母的言行,我一定会令其改正。有一次在外面吃饭,因为很小的一件事,孩子对我大声嚷嚷,我非常严肃地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和你说话,如果你还是这么没礼貌的话。”孩子看到我生气了,一直不断真诚地道歉,并保证说以后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果然,自此以后,他收敛了很多。当然,勇于管教绝不是倡导体罚和攻击性的管教方式,那样伤害的是孩子的一生。孩子只有在真爱与合理的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我们不能靠愿望和运气期待孩子拥有我们所期望的品行。勇于管教不能靠大声喝斥打骂来维护。我认为,父母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不相互拆台,同时保持自身良好的言行,才能有说服力,有长辈的尊严。当多种育儿思想充斥在我们周围时,我们不是拿来就用,而应该在不断提高教育认识并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希望阅读这本书后的家长们都不再将放任作为教养孩子的方式,“那不仅是失败,更是一场灾难。”希望大家都能完成作为父母的伟大使命,在纯粹的爱中勇于管教。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