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后感1000字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1000字1

《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有句印象深刻的话:“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在共同成长中享受教育的情调。”这既是对书名的完美阐释,又提点我们教育要处处体现敏感和机智。书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呈现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不是死气沉沉的重复性工作。当孩子提问“那是什么”不只是想知道一个简单的名字而已,他们期待得到更多,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与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惊讶。因此,成年人不应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所指的东西是什么,而应该详细讲述那个物体的特征及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不同方面。提问是思考的结果,寻着思考探索下去,孩子会一路思考,一路收获。在机智的老师这个故事中,提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的自尊心很强,拿到分数很差的语文测验试卷,悄悄把一个错误答案擦了,填上正确答案,然后去找老师改分数。老师看穿了他的心思,但没有点破,而是在他的试卷上加上分数,说:“哦,也许是我错了,有错就改嘛!”还附加一句话:“人就该诚实,对吗?这句点到为止、意味深长的话让孩子不安了好一阵子,最后孩子向老师坦白了事情的原委。教师明明洞察了孩子的内心,却若无其事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抓住契机借用一句不经意的话,使孩子良心发现主动认错,对学生来说,没有伤害却有启迪,这就是教育的情怀和智慧。书中反复强调教育者应带着敏感、机智的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打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因为即使有时我们的举动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完全对不上号。所以我们要时常保持这种敏感和机智,第一时间看到孩子的内心,用真爱和孩子们共同创造优雅和谐的教育情调。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的智慧不是用来“摆平”和“搞定”班级的手段,更不是用来“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待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智慧,拥有这样的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情调”。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触动,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想当然的主观思想,机械僵化的管教方式来实施“教育”。即使我们只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做一个内心丰富的智慧教育者,多读名家的教育著作,做一个教育的观察者、思想者、实践者、记录者。也许我们无法做到教育的完美,但我们必须为更好的教育全力以赴。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1000字2

《教育的情调》是一本小小的书,全书还不到200页,但是所蕴藏的内容确实让我很受启发。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辩证去看到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情调的关系。近阶段以来,我一直在加强自己的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追求教育专业知识,但是自从看完了这本书,另一个角度确实让我耳目一新,那就是我们应该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其实就是从心出发,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我想专业知识和教育机智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拥有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去处理与孩子的相处,拥有教育敏感和机智更能走进孩子的内心。第一节: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一个和同伴搞恶作剧被抓到又不肯供出同伴的孩子是什么情境?我们应该怎么处理?父母一直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催着孩子阅读,但是自己却在做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孩子对情绪和气氛的每一点变化都很敏感。一进门就能感受得到父母亲今天的关系怎么样;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孩子们就能感受到老师今天的心情和情绪怎么样。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指向的是一种能积极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是适合什么不合适的能力。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孩子或者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与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第二节: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探索中,向我们展示出生活里那些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以及生活必将更加美好的愿景。跟孩子相伴是一件亲密和敏感的行为。因为我们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更能让我们仔细审视自己的生活,从而转化为自我教育。我们跟孩子在一起,是否只是形式上的在一起?我们是否太过于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而忽视了他们的成长?他们现在过的生活和将来要过的生活是不是我们自己愿意和想要过的生活?所以在日常的相处中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然后跟孩子一同成长。第三节:孩子好奇的体验:真正的好奇不是问好多好多的问题。我真正感到好奇,是在所问的问题以某种方式返回我这里,或是当问题被沉寂,好奇的沉寂缠绕和包裹着的时候。孩子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可能性。孩子是很经常会问问题的,而且经常是一直追问的。因为很多家长和老师会觉得很不耐烦。作者认为问问题的孩子是想通过问问题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的,所以成年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当孩子问问题多的时候,多跟他们进行交流,多说些话,也丰富他们的言语和想象力,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保持他们的好奇心。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1000字3

最近读了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拿到这本书就被封皮上的这段话吸引住了,“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这促使我们承担起责任,努力做一个好家长,好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任务很紧迫。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意识到了如此无条件的原谅和宽恕,这让我们愧疚。我们必须永远为真正的教育努力奋斗,不辜负孩子们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迫不及待翻开书,首先给我们的是各位大咖们的书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师大教授顾明远,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特级教师李镇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慧等等,不看内容只看这一个个名字便知这本书的分量,就像书评中说到的:教育智慧不是为了“摆平”“搞定”班级的手段,不是为了“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情调”。读完这本书回过头发现,作者没有在书中罗列高大上的教育学理论,也没有给广大教师指出金光大道,更没有对某种教育难题给出一把万能钥匙,他只是给了我们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如何处理事件,包括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后果,用这样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告诉我们一个个道理。阅读了这些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之后,我想,之后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一定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会去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好,而我们也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做出机智的行为,若能做到如此,我们便可成为拥有智慧的教育者,我们的教育也可称得上是有情调的教育吧。就像作者在书中说到的: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不论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起着决定作用,亦如古人云“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在反思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1000字4

《教育的情调》不只是一本书,它是一份礼物,献给教师、教育学者和学生的礼物。今年暑假学校工作室安排了读书任务,有幸拜读这本书,当中的观点非常新颖,它做到了把教育的可能性、儿童的可能性、教师的可能性融为一体。这里面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非“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这一小节莫属。在这一节中,作者提到每次相遇的时候,与世界的其他关联都被轻轻切断,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诚恳的接触。有这么两个经典的幼儿园场景,麦克冲向幼儿园的门,麦克父亲隔着几步跟在后面,对他来说最好的地方就是学校了。他使劲地推开沉重的大门,走进教师时老师正和一位家长说话。麦克很快到她身边,眼睛发着光,他带了东西和老师分享,“老师老师,你看谁来了。”老师太忙了,有注意到麦克和其他孩子。麦克父亲早就注意到这些场景了,而且是太多次了,现在,麦克已经放弃了引起她注意的念头,也径直走过去了。马克在另一所幼儿园,他父亲知道他是个害羞的孩子,也跟着他后面进入学校,老师站在门口“马克早上好。”她注意到马克正拿着一本书要给他看,而且想要说些什么,她立刻表示出很大的兴趣。马克眼中充满了快乐和希望。马克父亲注意到一位家长站在老师身后,显然等着和她谈论什么。但她和往常一样,首先全身心地关注每个走进教室的孩子,每天放学都和每个孩子一一握手并给与每个孩子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她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赋予这一天特别的意义。这样的场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没也很熟悉呢?当学生满怀期待过来找你的时候,你是放下手里的工作,回馈热情的答复,还是继续手里的工作,简单搭理一下,漠视学生的存在?这就是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体现,在简单的日常相处中,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是要充分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通过教育学的角度去看孩子的。哪怕是一个害羞的表情、一种情绪的流露还是一种期待的心情,都应该带着责任感去”看”。我们试着换位思考,如果给你选择的机会,你是想做麦克还是做马克,这个答案显而易见。那么,我们也会很容易的明白,孩子们心中期待着拥有怎样的老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怎样的体验。如果我们心中带着这样的信念,珍惜每一次跟孩子相处的机会,可以是简单的问候、握手、告别,那么,这种巧妙的相处方式将会给孩子一次被“看到”的体验,将会引领着孩子继续去感受在学校的每一个不重复的、特别的日子。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角色,教师应该运用教育的情调,充分理解什么是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通过教育学的角度去看孩子。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面面观,让每个孩子都被看得到,不吝啬表扬和肯定,进而升华到教学的情景情调,最后运用教育现象学探讨成年人如何与孩子相处,通过不同的情境,运用智慧更好地教育孩子。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