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左右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左右1

上学的时候,学过《呼兰河传》节选《火烧云》和《祖父的菜园子》,一直记忆犹新,好似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活波可爱的小萧红站在院子里看夜幕降临,晚霞映天,各种云朵变幻成各种动物的情景。小时候的记忆是美好的,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跟在祖父的身后,自由自在的在菜园子里玩耍,除草,抓蝴蝶,吃黄瓜……有爱自己的祖父,母亲,视她如宝。与祖父相处的每一天都是快乐无比的,就像祖父园子里的蔬菜,愿意怎样生长就怎样生长:“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无忧无虑的童年,曾给成年后一路坎坷的萧红留下来多少美好的回忆啊!但是,在呼兰河那个小镇,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像萧红一样幸运。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几次让我泪流满面,心像刀绞一样疼痛。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但是对于穷困的人家,可能连养自己孩子的能力都没有吧!为了能生存下去,不得不把自己的亲生骨肉很小就送出去做童养媳。除了父母,谁会把别人的孩子当宝贝呢?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因为个子长得高,就得谎称十四岁。凶狠、毒辣的婆婆为了给她个下马威,足足打了她一个月,还让她叔公公把她吊在房梁上用鞭子狠狠的抽了她几回,打得太狠,打昏过去了再用凉水泼醒,全身上下打青了,还出了血,还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这是多么狠毒的虐待啊!她只有十二岁啊!怎会禁得住这样的摧残啊!她还是个孩子啊!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有病了,并未送到医院找正规医生医治,用遍了偏方,还花了五十吊钱抽了贴,又找跳大神的跳大神叫魂,把小团圆媳妇当众脱光衣服按在大缸里用开水浇三次,昏迷三次,齐腰的大辫子脱落了,那不是开水烫的吗?高烧不退,最后死亡。这是多么野蛮的方法啊!要是发生在现在的法制社会,参与的人该有多少人会被锒铛入狱啊!一个鲜活美丽的生命被无知,迷信,恶毒折磨死了,但是麻木的呼兰河人啊,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在小团圆媳妇挣扎着想从大缸里逃出来的时候拉她一把,救她逃离呢?这该是怎样冷漠的一群人啊?这真的是快乐的源泉吗?能让你们乐此不疲的围观吗?契科夫说过:“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呼兰河镇的那些村民,冷漠得失去了人性,失去了正义,致使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白白丢失了性命,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件啊!其实不管社会怎样变换,女人受孝道的影响,三从四德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乡下农村,依然有受气的女人,她们遭受为老不尊的婆婆和蛮狠不讲理丈夫的气,有的甚至还会家暴,偶尔也会有自杀事件发生,这是我们都值得深思的事情。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婆媳纠纷一直是引起家庭矛盾的重中之重,但是局外人无法进入事态内部,能给弱者帮助。泪水在我的眼角滑落,悄无声息的落在我的衣襟上荡漾开来,形成一朵朵水花。几次放下书,去院子里看看远处苍翠的大山,天上飘飞的云和栅栏里自由自在的鸡,缓解自己说不出的痛苦。底层人的生活是穷困的,卑微的。有二叔,厨子,冯歪嘴子都是命运的捉弄儿。有二叔因为是一条老光棍,孤独的生活,变态的性格,不和任何人说话,只对着石头或是院子说话,仿佛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对比现在的农村,天价彩礼,三十岁的大龄男青年无法结婚,数据不断增高,这是摆脱在农村乡下无法解决的大事。父母苦尽一生,贷款买了车子,楼房,勉强说了媳妇。但是,婚后外债压头的日子依然会让人窒息,家庭矛盾剧增,离婚率也在提高。不知多年以后,会有多少有二叔出现,他们会不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子。而冯歪嘴子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他虽然是磨坊的磨官,但是他勇于追求爱情,向往美好生活,哪怕是媳妇王姑娘死后也能独立养大孩子,他有一种乐观向上的力,成为呼兰河镇上一抹灿烂的阳光。他和其它人一样,逆来顺受,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是,他又和别人不一样,当别人面对打击时已经麻木了,而他依然用积极的态度和命运挑战。当其他人面对绝望表现出绝望时,他却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当别人嘲笑他的命运时,他不当回事,让别人感到恐惧和惊讶!他就像废墟上长出的一朵奇葩,给苦难中跋涉的人一种大大的鼓励。读到这里,让我想到了苏轼的那句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冯歪嘴子身上,看到了苏轼的气概,让我的心情起起伏伏,仿佛眼前划过一道亮光,让我兴奋。面对现实,乡下那些离过婚的单亲家庭,能不能像冯歪嘴子一样肩负起责任,把自己的孩子历尽千苦扶养长大呢?但是我发现大多孩子都成了爷爷奶奶的负担。六七十岁,满脸褶皱,还要每天起早贪黑送孩子上学。倘若孩子生病,就比冯歪嘴子的日子还不好过。《呼兰河传》我读了大约有十天。十天,我感受到了二十年代乡下农村穷困悲苦的生活。在这篇名著中找到了童年的快乐,也在这篇名著中看到了茫茫天地间,生而为人的不容易。好在我们生在社会主义,可以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享受富裕的生活,能在幸福中享受人生之旅,我们真的是幸运的一代人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左右2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绝笔之作,书中倔强的冯歪嘴子,悲惨的小团圆媳妇,脾气古怪的友二伯这几个经典的底层人民形象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萧红倾尽心血,力透纸背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了一个个有趣又可悲的场景,读来亲切自然,就如身临其境一般。这部不太像小说的小说围绕着作者的家乡呼兰河展开,里面的一人一木,一花一屋都饱含着萧红对家乡呼兰河深深的眷恋。萧红很早离开了家乡,那个童年生活的地方,给她留下了太多难忘的回忆,尽管离家多年,呼兰河永远是那个藏在心底的地方。永远在她的梦中回荡。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早上鸡鸣起床,晚上熄灯睡觉,燕子喜欢飞到农家小院筑巢,房前屋后的黄鼠狼满街跑。这是我对童年家乡的印象,“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这是萧红对童年家乡的印象。随着萧红细腻的笔调,生动的故事,我仿佛走进了呼兰河,进入了一个遥远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地方,又仿佛回到了我的童年,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自然。《呼兰河传》描绘的风土人情是那么真实,呼兰河纯朴又愚昧的民众是呼兰河的主体,作品娓娓道来,生动的故事背景下又带着些许悲凉!《呼兰河传》第二章谈到了大泥坑,大泥坑是呼兰河城一个极具特色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大泥坑阻碍了交通,但没有人去填平它,今天坑里掉进了一匹马,明天掉进了一个人,这样人们就有热闹可看了,大家议论纷纷“那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捏!”萧红用朴实的笔调,通过大泥坑深度反映了呼兰河城人民的无聊,如文中写到“有一天,下大雨的时候,一个小孩子掉下去,让一个卖豆腐的救了上来。救上来一看,那孩子是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于是议论纷纷了,有的说是因为农业学堂设在庙里边,冲了龙王爷了,龙王爷要降大雨淹死这孩子。有的说不然,完全不是这样,都是因为这孩子的父亲的关系,他父亲在讲堂上指手画脚地讲,讲给学生们说,说这天下雨不是在天的龙王爷下的雨,他说没有龙王爷。你看这不把龙王爷活活地气死,他这口气哪能不出呢?所以就抓住了他的儿子来实行因果报应了。有的说,那学堂里的学生也太不像样了,有的爬上了老龙王的头顶,给老龙王去戴了一个草帽。这是什么年头,一个毛孩子就敢惹这么大的祸,老龙王怎么会不报应呢?看着吧,这还不能算了事,你想龙王爷并不是白人呵!你若惹了他,他可能够饶了你……”那么一件小事,就引起了大家的议论纷纷,可见呼兰河的人民将那个大泥坑发生的事情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呼兰河城人民的愚昧无知这些并没有影响到萧红对家乡的热爱,她爱着故乡的景,爱着故乡的人。祖父是萧红成长路上最温馨的回忆,萧红童年最美的记忆应该是“祖父,我和后院”了吧! 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纯朴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凉。萧红爱她的故乡,这爱中是否也参杂着些许的无奈呢!因为时代的贫穷,人们心安理得地吃着瘟猪肉,并采用自我欺骗的方式用大泥坑做掩护,说这只是淹猪肉。烧锅院子、车夫、马童、使女、小胡同、大染缸,豆腐坊,跳大神……这些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作品用全景式的图景为我们展现了时代的悲凉。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令人痛心,可对于折磨她的恶毒的婆婆,却让人恨不起来,因为她也是这样从媳妇过来的,原来“十年媳妇熬成婆”这句话的意蕴如此厚重。冯歪嘴子是故事中令人心痛又敬佩的人物,生活再苦再难,他也挺直腰杆向前看,对他而言,两个孩子是他的希望,是他顽强生活下去的力量。友二伯地位低微到连孩子都可以随意逗他,不尊敬他,实在是可悲可叹!萧红很爱她的祖父,我也是;萧红很怀恋童年的故乡,我也是。读完《呼兰河传》我好像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因为书中描述的太多场景我都似曾相识。呼兰河城有个大泥坑,我家门前有条高低不平的泥泞小路,呼兰河城有个豆腐坊,我们村里原来也有,那时家家户户都会自己打糍粑,磨豆腐,做年糕,麻糖……甚至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我生在荆楚大地上的一个小村庄,那时候,村民们都住着矮矮的平房,房前屋后种着树,家里养着鸡鸭。我家门前种着一颗槐树,从我有记忆起它就长在那里,屋后种着葡萄藤,不知什么时候被偷葡萄的人给弄死了。东家的李婶西家的王婶经常吵架,吵起架来整个村子都被惊醒了似的。村子里的女人们在农闲的时节喜欢相互串门,因为闲在家里实在没事干。年轻女人都还好,要看着孩子,一般要趁孩子睡着的功夫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年长的女人就不一样了,农闲的时候奶奶大妈们很爱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有时高谈阔论,有时又贴着对方的耳朵低声细语,好像在说着什么惊天大秘密一样。我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不免好奇起来,她们在说些什么呢?萧红的祖父很爱她,我的爷爷也很爱很爱我,他出门时甚至将小小的我顶在脖子上,那种感觉特别神奇,有些害怕,又有些奇妙,感觉自己突然好高好高了。那时候牙都还没长全的我看着大人们吃甘蔗,也闹着要吃,“要吃”两个字都说不清楚,只是嚷着:“要滴要滴!”爷爷拿出一把老虎钳子,将甘蔗汁一滴一滴夹出来给我喝。这些记忆不知怎么一直存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爷爷经常给我带好吃的莲蓬,好吃的桃,都不知道他在哪儿摘的。后来我大了些的时候,村里一些我不大认识的女人见了我很喜欢说:“哟!这是谁家的丫头片子!挺水灵的咧!”我不喜欢别人这样说,明明自己也是女性,为什么说起话来总有些轻视女孩子的味道呢?不过这样的话听多了,也不大在意了!现在也明白了,这是农村千百年来的传统――重男轻女。应该不止是农村,千百年来华夏民族都是这样。《诗经·斯干》中就说过“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就是说男孩子就像玉一样宝贝,女孩子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纺锤而已。不过我很幸运,尽管我是个女孩,我的家人仍然对我很好,特别是我的爷爷,他是我人生的导师,经常给我讲故事,给我解惑,以至于我童年时候的精神生活不至于太乏味。萧红为她的家乡呼兰河作传,而我的家乡早已不复旧时模样。乡村的模样大大改变了,作为长期离家求学的游子,对家乡的感情渐渐变淡,但是故乡的人永远是我心底最美好的期盼,期盼他们永远幸福安康,等着我衣锦还乡……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左右3

进入大学,在闲暇时光,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觉得它越来越精彩精彩。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萧红静静的叙述着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这种平静带给人不安和绝望的心态,故意去压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给人无尽的伤感。其实令人伤心的不仅仅是这些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让人苦闷的是他们周围那些人的冷酷无情,在这些人的举动中我们看不到怜悯的存在。小团圆媳妇被热水浇头,浇一次昏一次,却没有人去阻止这种暴行,而是围在旁边看热闹。这场景让我不自觉的想起那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一幕:一群中国人在木然的观看自己同胞被处死的电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兰河城里的人早已见惯了贫苦百姓们颠沛流离的命运,于是他们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了。关于冯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伤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后,不但不关心他如何养活一家人,反而热衷于寻觅他自杀的蛛丝马迹,在他床上发现一根绳头,便有人传言他要上吊,他新买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传开了。看到这里我非常怀念沈从文笔下温暖的湘西风情,那里的人们似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不像萧红笔下的人们如此的冷漠和残忍。我想是萧红本身的命运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这些人物,一部优秀的作品总能够体现作者的心怀,一个历经艰难困苦的人,即使写欢乐也必然将其镀上一层沧桑。萧红一生经历的尽是破碎的感情,来到香港的时候,心中大概还在介怀那些悲苦无依的年年岁岁。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种心绪,写出的当然是苍凉的作品。萧红借着这些人物写出了自己的悲惨身世,她含着眼泪在唱属于自己的歌。她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境:“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这句话暗合李后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一个是漂泊女子,一个是亡国之君,这悲凉千载不灭。在小说中,萧红写到:“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时间。”在香港的时候她已经疾病缠身,大概也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才想要用一个孩童的口吻来触碰那被时光的洪流冲得老远的童年岁月,尽管并不美满,但比起飘零的壮年时代,总还是有那么些值得回味的东西。她笔下的“我”是纯真可爱的,有那么一段让人至今难忘,就是祖父将落井的鸭子烤来吃,“我”以为只有落井的鸭子才能裹在黄泥里,于是费尽力气想要把鸭子赶到井里去,即使祖父同意烧活鸭子来吃“我”也不愿意。一个心智未开,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禁不住想抱起来亲一下那粉扑扑的脸蛋。这部《呼兰河传》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同样是回忆童年,同样是出自女作家之手,它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点,但是萧红的文字更显凄凉,给人一种孤独幻灭的痛楚,这种带着一点病态的艺术美感,是《城南旧事》所无法比拟的。读完这部小说,我又想起了茅盾先生的序言,他用他的文字祭奠了年仅32岁便孤独在异乡逝去的萧红。据说萧红的遗言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想想她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理解漂泊者萧红在文字中透出的凄凉和幽怨。世间难得才女萧红,凄凉孤苦半生愁。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左右4

因着写了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小诗,意外获奖并得了一张六百元的购书卡。故而无比兴奋地走进了书店。一本《呼兰河传》令我眼前一亮,很多年前看到过有关这本书的简介。知道它是由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著的。心仪已久。便毫不犹豫的买了。整日里匆促无为却又忙忙碌碌,于前日终才看完全本。虽是肤浅阅读,却极其欣赏萧红细腻平实有趣的文笔。更是被她文字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寂寞感所惊叹。在《呼兰河传》里,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她笔下塑造的那些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触动我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每每读到悲愤动人处,也曾好几次哽咽失声。联想起作者本人一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不禁唏嘘不已。真是天妒英才,红颜薄命。可以说,整本《呼兰河传》的基调,是孤独和寂寞。萧红,最大的人生悲哀则是因为她是个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亲情与关爱。起初,她那有着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亲不喜欢她。后来,她的继母更不喜欢她。所以萧红便怀着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识地反抗着这几千年传下来的封建传统思想。幸而,萧红有一个对她疼爱有加的祖父。有一个她童年时光里最美好的“天堂”后花园。在后花园,有祖父种的嫩绿的大倭瓜、小黄瓜、韭菜、有飞舞着的蜻蜓、五颜六色的蝴蝶、有鲜艳的玫瑰花、有祖父用黄泥巴包起来烤熟的小猪、掉进井里的鸭子,还有跟在祖父身后的大黄狗,以及祖父教她背诵的那一首首诗句。这些无不成为慰藉萧红孤寂心灵的温暖回忆。故而,萧红将儿童和成人双视角写法运用其中,以此加深了字里行间的寂寥与凄清。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让她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创造出了特有的散文式的抒情小说体式。萧红的文字,透着深深的悲凉寂寞。这本书中的人物,除了疼爱她的祖父,于大部分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更是将这一“孤独”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团圆媳妇,一个实际年龄只有十二岁,有着一根油黑的长辫子,皮肤黑黑的,脸上总是笑呵呵,走路带风的天真小姑娘。却被一群封建思想束缚着头脑的大人们议论成“头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饭!”“总是笑也不知羞!”“才到家,一定要给个下马威。”最后,竟因长期受婆婆欺负虐待,在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里,导致精神失常,后又遭受各种非人的残忍折磨,最终悲惨而死。这其中,所有的围观者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甚至都是致使团圆媳妇惨死的幕后推手。当那可怜的小姑娘,被强迫淹进滚水中“治病”时,一伙众人先是围观新奇,后又是盼着死看热闹,再又惊讶于没有死,再又怂恿着小姑娘再次被摧残折磨,直到最终屈辱死去,方才罢休。无疑,萧红在写这段文字时,内心一定是悲怆的,是愤怒的,而又是无助的。《呼兰河传》里,也有似乎在寒冬阳光穿透云层,给人以希望和温暖的文字。例如“冯歪嘴子”这个人物的命运。他是个小磨倌。他住在破旧不堪的小磨坊里,卑微的拉磨,认真地做黏糕,却勇敢的追求爱情和幸福,和“王姑娘”生活在一起。过着虽苦犹甜的小日子。后来王姑娘不幸早逝。苦难和悲痛却没有击垮这个伟大的父亲。当所有的围观者都以为他会上吊时,萧红这样写“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洞穿了他。因为他看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他反而镇定了下来。他觉得他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是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照常地负者他那份责任。……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这些文字是温暖坚韧的,却又透露出那个国破家亡,人心惶惶的年代里,人们之间的冷漠,和萧红自己内心的寂寞。在萧红的文字里,呼兰河城里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忙碌着生,忙碌着死。而萧红的笔,是那样沉重和平和。这表现在《呼兰河传》中的人们愚昧、平庸,对生、老、病、死之事都没有任何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老,这也没有什么办法;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人们就在这座消息闭塞的小城里,千年如一日的过活。“众人皆醉”,唯萧红独醒,她必然是寂寞的。有一种寂寞,耐人寻味。那便是才女萧红的文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左右5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如萧红所说,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而有娓娓道来的叙述;没有缠绵悱恻的情节,而有充满童真的想象;没有长篇大论的说理,而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而有朴素情感的流露。读来感觉像偶尔听到的老人之间聊起家常,琐碎而又生动;又像看了一部画质极好的儿童动画,每一帧都是那么鲜活而富有色彩。起初,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绍着呼兰河的街道及街道上的一切,无所谓手法和构思,就那么一一铺排开来,好像长镜头缓缓地推进。后来,作者介绍着后园及后园的一切、家人及周边的一切人,也无所谓手法和构思,就只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又好像短镜头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就在长短镜头的交替中,我们得以走进这段回忆。    关于平静    这回忆,关于平静。小城并不大,只有两条街、一个十字街口,街上的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扎彩铺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人们“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生不响的默默的办理。”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足,豆腐和麻花不是天天都能吃得起,要是偶尔遇到掉进泥坑淹死的猪,就能吃到便宜猪肉,就会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和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并不贫瘠,每年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就是精神的盛举。“他们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无怨无尤的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这座城几乎没有时间和悲喜的痕迹,夜以继日地重复平静的往昔。    关于温暖    这回忆,关于温暖。这里有给了作者最多爱的人——祖父,这里有留下作者最多欢乐的地方——后园。在孩童口吻的生动叙述下,我们仿佛能看到后园的一草一木和四季气象,仿佛能听到欢声笑语和祖孙俩有爱的日常对答,也仿佛能嗅得到满园的花香、草香和泥土香。在一个小女孩一天都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但是捣乱比帮忙多的时候;在她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的时候;在她踢飞了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草的时候…..很多个这样的时候,都会令我感到无比动容,越是了解萧红后来的颠沛流离,越是感动她曾经拥有的短暂温存。同时,我也总是会对号入座,换了时空与对象,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然后又开始疯狂地想起我和我的祖父、外祖父发生了怎样温暖的故事,然后不自觉的红了眼眶。萧红后来说起,“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到现在还过着流浪的生活。’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可是从祖父那里,我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关于悲凉    这回忆,也关于悲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家里宽房大屋,童年仍算圆满,作者却不止一次地说到“我家是荒凉的”,是因为周围的人吧?租户们的心很小,因为采到雨天屋顶长出的蘑菇就高兴的不得了,他们的心又很大,眼看着房子逐渐倾倒,也能安然的在屋子里睡觉。漏粉的喜欢唱歌,拉磨的夜里通夜的打着梆子,养猪的常常聚在一起唱着秦腔、拉着胡琴,只是“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的愉悦,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这光明,这些都不是的。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小团圆媳妇被跳大神的活活送了命,冯歪嘴子的女人在诋毁和饥寒中死去,有二伯脾气怪,对人说怪话却对地上的砖头和天上的鸟说正经话……透过作者儿童的视角、懵懂的语言,就算写的是有趣的事和热闹的场面,也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他们活的艰难,艰难的让人心疼,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某某。“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凉薄。萧红形容“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恰如她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萧红才会意犹未尽地想起呼兰河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节日,每一个与自己有过关联的人,甚至蝴蝶、蚂蚱、蜻蜓,甚至黄瓜、倭瓜、樱桃。人们怀念过去的原因无非两种,一是时间不够久,二是现在不够好。《呼兰河传》是萧红1940年于香港创作的,此时已接近她生命的最后时光,距离她的童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祖父死了,萧红的童年也随之结束了,此后,她经历了出逃、饥寒、战争、背叛,一直到孤单地在异乡等死。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可惜求而不得。在生命的最后,她心有不甘,却只能凭着这回忆,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着自己的寂寞,一遍一遍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