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历用语解释

何谓朔望月、上弦、下弦:

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六十日。

在农历每月初八前后,这时月亮的西半边是明的,东半边提暗的,叫做上弦。

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这时月亮东半边是明的,西半边是暗的,叫做下弦。

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老黄历用语解释

老黄历用语解释:

今日吉日:

吉时:吉利之时辰。

凶时:凶兆之时辰。

今日宜忌:

彭祖百忌:每日时辰应忌讳之事。

吉神宜趋:宜接近,会有吉利的神明。

宜:今日适合做的事情。

凶神宜忌:应远离,会有冲犯不好的事发生。

忌:今日不宜做的事情。

今日冲煞:

冲:在黄历的律法里,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犹如自然界的协调,有一定的规律,当两者发生冲、煞的情况时,基于趋吉避凶的心态,人们往往也会听从古法的建议,明哲保身。

煞:每日冲煞年岁方位中,破土、修造、移徙、交易、入殓、安葬、启攒等诸事不宜,冲煞的生肖年岁,应该尽量避讳,并且注意冲煞方位,避免朝该方面行事,以免遭惹无妄之灾。

而冲犯年岁者,上列诸事亦应回避或不宜为之,民间传统信仰,也习惯以「安太岁」的程序,祈求年度诸事的顺遂。

今日诸神:

岁次:农民历之日期。

值年太岁:今年值年之太岁。

岁冲:今年与太岁冲犯之岁次生肖。

下元:今日之卦象。

掌日太岁:今日掌日之太岁。

胎神占方:古老的传说里,一直有所谓的「胎神」存在,农民历上可见「胎神」的项目,民间习俗相信胎儿生命受胎神支配,于是诸多禁忌衍生,多半在限制孕妇劳动,和避免参加婚丧喜庆等社交活动,多休养以减少流产发生的危险。

每日胎神值位皆不相同,可以依每日天干地支可推算得知,传统上胎神值位处必须忌讳修造、搬动,以免损孕,难产。孕妇亦不可以搬动家具、不可以动刀剪,因为孕妇乱动,会让「胎神」不高兴,使得生产不顺利。「胎神」说,虽然是民间传统的传说、迷信,然而妇女怀胎十月,本来就该谨慎注意、好好休养,若是因为流产、早产而失去小宝宝的生命,对于孕妇可是莫大的遗憾!

喜神:喜神所在之方向。

财神:财神所在之方向。

五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是构成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也代表宇宙万物五种变化和性格,四季的演变,日月的运行,亦以五行为数。

金,中心凝聚,有收敛、刚锐、砍伐的力量。

木,四方发散,有生长、蓬勃、向外的力量。

水,向下流散,有流动、自由、向下的力量。

火,向上扩升,有光热、膨胀、向上的力量。

土,左右移动,有厚重、杂陈、向内的力量。

月日时令:

月历内容包括:月之大小;月建(一九八九年己巳十二月为例,月建丁丑);交节日时及本月起止;当月所值月宿(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为例,月宿为轸);月煞方位(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为例,月煞方位为东方);月星(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为例,月星为九紫)…

日历内容最多最杂,真正的“大杂烩”就体现于此,其内容主要包括:公历日期;星期;当日时令(如上下弦、二十四节气、朔望、各种节日等);当日吉、凶神煞;农历初几;干支;纳音五行;八卦;每日卦运;所值九星;二十八星宿;十二直;当日宜忌;当日冲煞;当日胎神;当日吉、凶时等。现就某版本黄历的编排顺序将其所列内容简述如下:

当日吉凶:凡遇岁破、月破、上朔、四离、四绝等大凶之诸煞值日者,无论其它所临神煞如何均为凶日,其余诸日根据所临十二建星(黄道黑道十二神)、二十八星宿和各类神煞情况判定为平或吉。

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为十二建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为二十八星宿(参阅《黄道吉日》和《二十八星宿》文);甲子、乙丑、丙寅等为当日的干支纪日(有的还在其下注有“金”、“火”或“海中金”、“炉中火”字样,这些均为当日干支的纳音五行)。

“天官辰时”、“喜神午时”、“日禄申时”、“天乙酉时”、“福星未时”等,这些均是日干时神内容,是以当日日干而起的时辰贵神,由于“黄历”篇幅所限一般仅列其中之一。

吉神“王日”、“要安”、“驿马”、“天后”等和凶神“月破”、“天火”等,均属月令系统的神煞。

宜“结婚、祭祀、出行、动土”和忌“治病、词讼”等,为当日宜、忌内容,由当日所临的十二建、二十八星宿和诸位神煞推论得出。

每日冲煞:如“冲猴,岁煞北”、“冲鸡,岁煞西”等。

“冲”即地支相冲,即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再把十二地支配以十二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于是,凡子日,与午相冲,即为“冲马”;寅日,与申相冲,即为“冲猴”。黄历设立此款,是告诉人们,不要选用那些与自己属相相冲的日子。

岁煞,常居四季,成为“四季之阴气”,极其狠毒,能游行天上,所理之地不可穿凿、修营和移徙。不慎而冲犯这,家中子孙六畜将受伤害。然岁煞巡行的方位却极易寻觅。子日起正南,向东逆行,一日一位,四日一周,循环往复。

当日“紫白九星方阵图”(有的还有太阴、太阳、孛星、罗睺、水星、金星、土星、木星、计都九方阵图)。

“五不遇午时”、“五不遇辰时”等,为从日干而起时神,参阅《良辰吉时》一文。

最后是当日的吉时、凶时

这些“子平、丑吉、寅凶”的字样,均是依据当日日干时神(日禄、喜神、五不遇等)、日支时神(日建、日合、日马、日破、日害、日刑以及青龙、明堂、天刑、朱雀等黄道黑道十二神)和其它时神(旬空等)推论得出。

节气年神:

二十四节气交节日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在十二个月里。

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平年)为七十三候,为与廿四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七十二候。

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七十二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现在黄河流域物候现象已发生变化,其它地区的物候更是千差万别,必须不断发展物候学,制定新的自然历,否则一味地机械照搬古书是行不通的。

几龙治水

是根据每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为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龙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龙治水”,等等。据说,龙数越多,雨量越少,龙数越少,雨量就越多。民间自古就有“龙多不下雨”的谚语。

几牛耕田

每年第一个丑日(丑为牛)在正月初几,就是“几牛耕田”。耕田的牛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年神方位图及说明文字

以一九九O年庚午为例,其文字说明有:太岁压祭主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六生人下葬时避之吉;是年三煞在北五黄占离凡亥壬子癸丑丙午丁八山忌用余各山俱利;是年太岁姓王名清,天干属金,地支属火,纳音属土。岁德在庚,岁德合在乙……

年方位图的中央及向外第一圈的内容即是“九星配年方阵图”,上例文字说明中的的“五黄占离”“丁午丙”忌用就是来自这个“年九星方阵图”的应用。

第二圈是二十四山(参见《二十四山》一文)第三、第四圈是年神随岁支游四方诸位神煞,上例“是年三煞在北”指的是北方亥位劫煞、壬位坐煞、癸位灾煞等三煞。

什么是三伏?何时入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十天)、中伏(十或廿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十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怎样计算“伏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十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十天,有的年的廿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十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时中伏为十天,出现五个庚日则为廿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十天。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夏九九歌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什么是三九?为什么寒冷?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一月中下旬。“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

何时入九?九九歌谣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劈劈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可见气温相差很大。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