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别有规模化路径依赖

  途经新开通的莆永高速,穿过着名茶乡福建安溪县腹地,路低山高,抬头一看,吓了一跳——光秃秃一片,仿佛到了大西北,难怪说“种茶种出了水土流失”。  “喝这样种出来的茶,心里不好受。”安溪当地人也很痛心。为什么会到这一步呢?“关键是在规模化种植上,走了弯路,留下了后遗症。”  无论茶园总面积、亩产量和单价,还是总产量、总产值、出口总量,安溪都曾做到“全国第一”。最高峰时,茶园接近百万亩,几乎“无山不开,无山不茶”。然而,单一品种、连片种植、无休止扩张,也是大规模、频繁暴发病虫害的温床。广施农药,病虫也有了耐药性。农药残留、水土流失摆在了面前。  类似“规模做大反陷尴尬”的例子不少。相邻的芦柑产地永春县,因为行情好、名气大、产地独特,当年一股脑几十万亩种下去,如今也面临同样问题。不少地方出现了果树大面积枯死山上、果农连管都懒得管的现象。  应该承认,因为规模化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往往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特征,但切不能盲目规模化。许多人拿西方农业特别是美国农业说事,认为他们正是从规模化起步,才有了机械化、产业化,问题是,美国地多人少,能通过更大的纵深空间实施轮种,但在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地方,搞不好就变成了邯郸学步。  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甚至一些主管领导,谈到现代农业张嘴就是规模化。在一些地方,大棚不搞到百亩以上就得不到补贴,基地不搞到千亩以上就报不了项目。似乎没有规模就干不成事,至于规模以后怎么弄,就想得少了。  对规模化的路径依赖,还普遍存在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一听说你上一条全省最大生产线,我就要做全国第一。你要建设“动漫中心”,我也要规划“动漫基地”。争来比去,就是跳不出同质化竞争的怪圈。难怪有许多地方,眼看着农业患上“农残”病、工业患上“模仿”病、城市患上“城市”病,还是走不出规模化的迷思,在歧途上不知止步。  实践证明,只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不亦步亦趋地跟随,才可能形成后发优势。安溪县2006年起开始退茶还林、压减了茶园规模后,不仅农残难题迎刃而解,芦柑还被视为生态产品,在市场上红火得不得了。不久前,记者到龙涓镇采访,制茶工艺大师刘金龙告诉我,“再买茶或者买水果,不光能挑品牌,还可以点地域、点乡镇甚至具体到哪座山头、哪家农户。”这种“点完山头点农户”的精品种植,虽不着眼于“规模”,又何尝不是农业现代化?  而这一由兴至退、由衰再兴的过程,也是一种启示:没有一劳永逸的模式,更不要形成人云亦云的路径依赖,即便是山区都可以跳出“梯度转移”的旧框,落后也能摆脱“重来一遍”的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更不能缺了打破路径依赖、杀出一条血路的信心、智慧和勇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