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代文学研究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背景交代:本人本科毕业于东部某纯种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现在古代文学研究森,魏晋南北朝隋唐方向,学渣一枚。

1、云深不知处当我开始这段求学历程之前,我知道应该是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实际上我发现不仅是不一样,简直是大相径庭,我低估了这个专业的纵深和广阔。第一学期开设了《文学文献学》、《语言学概论》、《文学典籍》三门课程。因为前系主任、已故刘黎明教授的任性,我们的课程名称和课程实际内容出入颇大。文学文献学讲汉志和目录,以及史料的选用等等,语言学概论围绕《说文》古汉语音韵、字形,文学典籍讲四库提要和版本学。准确而言,第一周我就懵逼了——这特么是什么玩意?我怎么还要学这种东西?特么我还能毕业么?这种状态一直伴随了我两个半学期(一直到第三个学期一位老师满怀期待的问我愿不愿意转个方向,这样就可以跟他一起做域外汉籍了;我坚决表示对高丽兴趣不大,他遗憾的表示我不去做汉籍太可惜了),期间伴随着被我的诸位老师惨无人道的身心虐待,原因各种,如:

“你居然用周振甫注的《文心雕龙》?什么?范文澜的也不行,这两篇他注的有问题,去把杨明照先生的好好读一遍,那可是我们祖师爷。”“呵呵,不错,敢选《九家集注杜诗》的提要做辨正。你的论点问题很多,之前台湾的某某某已经对颜注做了很详细的考证,差不多是铁案了。所以你这里面三分之一的篇幅都要被推翻了。重写吧。”“你先给我说说《周易》的“易”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是吧,那个,拙作《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详细的说了这个问题,大概有三层意思。哦,买不到啊,那你去图书馆复印一本吧。”“说文五百四十部,每部抄十遍,算作50%的成绩。。。”

(以上为修饰版本)

由于中国古代文、史、哲的复合状态,所以当你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试图深入学习的时候,你会发现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了。你得了解经学、史学、小学、宗教、制度等等等等,我主要关注小说,或者叫叙事文学。还得去学习民俗、谶纬这些。而这些其实都只能算是基础知识,只相当于上场比赛之前你穿上球衣球鞋带上护膝。如果你不想比赛的时候被虐成狗,你就会被逼着开始主动去学习。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每次都希望能被老师们认可,但老师们总是不解风情的不带脏字的将我骂到吐血,但是常言道:吐吧吐吧就习惯了。。。

附:中国文论专题研究书目(我到现在大概只读完了三分之一。。。)读古代文学研究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读古代文学研究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读古代文学研究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相看两不厌尽管被虐的经历总是惨痛的,但总有很多美好时光。也许全国范围内高校的风气很有问题,但是川大这边至少涉古的两个教研室还是很纯朴的。也许被西蜀人民天性好耍所感染,老师们也都很好玩,第一好玩的当属已故刘黎明老师了。

刘黎明老师是东北人,人称阿明,学问渊博,著作有《民间习惯法》、《宋代民间巫术研究》、《焦氏易林校注》等十余部,另有《霍洛维茨》等三部译著。院内众多老师公认他是为数不多的学问做到“打通了”的境界的人,可惜天不假年。据坊间传闻,当年阿明初到成都,在火车站与人发生冲突,后约定某日于某地再会,后阿明只身赴会,豪饮,尽兴而归,众人皆服。

王红老师转引阿明语录:你们这帮人,左右是不读书的,还不如去喝喝茶,谈谈恋爱,没必要在这里听我上课,看的出来你们很痛苦。(听到这句后后不久,我就在望江楼喝茶打牌忘了上课,然后就被逮住了,逮住了,逮住了。。。

又,前引我专业课程名称,其实后面还有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讲的诗赋流变),魏晋南北朝韵文研究(讲的《文选》)。当年就是阿明为了应付学校的课程改革要求,重新拟定,一时写顺手了,就成了某某朝散文、某某朝韵文、某某朝散文、某某朝韵文这样的无限循环。

周裕锴老师尝有言:现在很多所谓的大学者,一年几百万字的专著,浪费了不少纸张。我可能一年就一两篇论文,几年才能写完一本书。你们都知道,很多这些学者的著作,都是自己的博士硕士代笔。我每年都要带博士硕士,我从来不这么干。(停顿稍许)你们的水平太差了。(我脑补了下周老师心里默默地说:我丢不起这人。)

引述这么多,其实只想说明一点:在这段时期的求学中,遇到的这些老师,虽然风格各异,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有意思的人。虽然经常扮出一副怒目金刚状,但也只是因为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太糟糕了,而三年时间又太短了。但多数时候,他们都是任意挥洒、云淡风轻,颇有魏晋风度,所以我感到很幸运。附:谢不谦老师微博:http://weibo.com/u/3515092710?topnav=1&wvr=6&topsug=1王红老师微博:http://weibo.com/u/1373542987?topnav=1&wvr=6&topsug=1他们还有天涯博客,一个叫长亭短亭,一个叫短亭长亭。

3、带月荷锄归

既然说读书的体验,说不得要提提同学和城市。

先说说城市吧,成都是一个special,或者叫unique的城市。是一个有自己性格的地方,如果抛却所有偏功利性的想法,这里比南京、北京、上海更适合安安静静的读书、安安静静的做学问。气候还不错,我来这边读书之前来过成都三次,总共待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还是蛮喜欢的。在这个城市里,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消费不算高吧?北京上海姑且不提,青岛厦门这些城市印象中也比这里高。

并且,成都挺有人文氛围的。汉唐时期的许多东西都保存的相对完善。以成都为中心,三四百公里的范围内,你差不多能体会到唐诗宋词中一半的景致,以及那些三国中的城池。如果你再走远一点,大漠孤烟也触手可及。我大约三个月出行一次,行程一周以内。所以这些构成了我最美好体验的一部分。

同学有不少是中基班的,的确明显强过我,不是一星半点。最多的是河南、山东和四川重庆的学生。所以有人戏称我们是山河学院。前几天和宿舍同学开玩笑的时候说,山大是SDU,川大是SCU,我们什么时候去办个SBU

风气还是很棒的。尽管我们来此的目的并不相同,才智学力各有高下,但绝大多数都还是很努力尽可能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学霸不少,奇人很多,比如会算卦的。。。比如拿块瓷砖天天挥毫泼墨的。。。还有致力于整理古籍中的花花草草的。隔壁的文献专业更是学霸集中营,有几个快要被我们当成四库全书在用了。

总而言之,还是很美好的体验。尽管有中间熬夜写论文双目尽赤的痛苦,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以及一篇作业反复修改,again and again,似乎永无止境时的无力,依然挺美好的。

读书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尤其是学这种专业,很可能你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会变成沉没成本。所以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什么事情没有成本呢?我纠结了几个月才想清楚。录取通知拿到之后我都还在纠结要不要去读,因为有一个看起来蛮不错的工作机会。我忍不住放点鸡汤:成功只有一种,按自己的心意过一生。当然,这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是至少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过前提是,得确定自己能搞定生存问题——即使这三年时间被人视作浪费掉的。

作者:沈轲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