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关于清明时节的著名诗词

清明节,又称祭祖节、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属性。关于清明名称的由来,指的就是春分之后大自然清朗明丽的景象,如《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气在春分后十五日,冬至后108天。

清明节作为节日,是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而来的节日。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禁火冷食、祭祖扫墓,上巳节的主要习俗是踏青郊游、临河沐浴。自宋元起,清明节取代寒食节和上巳节,作为扫墓祭祖和亲近自然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关于清明时节的著名诗词

清明节有两大习俗,一是祭祖,二是踏青。

清明祭祖,起源于古代帝王“基祭”,民间也纷纷效仿,进而形成一种民俗。清明时节禁火冷食,来源于上古时期的改火旧习。改火,上古时期讲究,即将上一年的火种全部熄灭,禁火一段时间,重新钻木取火改用新的火种。如《周礼》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也有传说,称禁火冷食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逃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的肉救活他,后来帮助重耳取得霸业,但晋文公听信谗言,冷落了介子推,介子推就隐居绵山不出,后来晋文公知道自己错怪了介子推,就亲自来寻找,介子推不肯出山,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最后和母亲抱树而死,也不肯出山,还留给晋文公一张血书,要他做个明君。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下令在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当然,这种传说听起来很有故事性,但不一定真实。一个节日的形成是缓慢的,且融合了许多的习俗而来,不会是一蹴而就,一个人就可以敲定的。

由于寒食节只在清明前一两天,前者虽为了悼亡,但长期禁火冷食让很多人吃不消。于是,在承继上古时期的祭祖、改火习俗,又糅合了寒食节的祭祀悼念讲究,人们就渐渐以清明节为重。随着历史演变,二者逐渐合二为一,人们渐渐淡忘了寒食节,而只记得清明节。人们在清明节慎终追远、礼敬祖先、扫墓祭祖,而几乎不再禁火冷食。

清明节的来历,关于清明时节的著名诗词

清明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源于上巳节。清明时节,大地复苏,万物吐新,一片清新明丽、空净明朗、生机盎然之气,正是吐故纳新、换旧迎新的好时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山野结伴游玩。踏青、插柳、放风筝、沐浴、祈福,获求新生。

清明时节,天朗气清,和风拂面,草色嫩绿,新翠欲滴,飞鸟蹁跹,山青水碧。这时的绿,是鹅黄嫩绿,翠嫩光洁的,不像夏天那样苍翠深绿;这时的风,是不燥不寒,温柔和畅的,不像秋冬那般凛冽狂暴;这时的水,是明澈澄净,汩汩溅涌的;这时的雨,是丝丝缕缕,清凉滋润的;这时的天空,是淡蓝淡蓝的……

清明节的来历,关于清明时节的著名诗词

在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一派生机勃勃景象的清明,人们的心境是愉悦畅快的,是充满希望的,是欢欣鼓舞的,看着新生的万物吐露新芽,可以抛却过去的苦恼,带着期盼迎接新的一年。

清明时节,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人们不但看着百花绽放,也开始播种、植树,种下新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追念先祖,感怀逝去,也欢欣鼓舞,赞叹春日的美好,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篇。

如唐代杜牧《清明》:

唐代孟浩然《清明即事》:

宋代晏殊《破阵子·春景》:

宋代王禹偁《清明》:

宋代黄庭坚《清明》:

宋代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清明节是一个悲与喜结合的节日,既有扫墓祭祖、追念先人的肃穆,又有踏青游玩、亲近自然的欢乐;既承载着怀念,又期盼着新生;既辞旧,抛却过去的烦恼,又迎接,种下新的种子;既顺应自然运转,又传承着文化意义。

愿天地永远清净明朗,愿人间天朗气清。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