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阅读余华的新书散文《我们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分了两次读完。第一次搁下的时候正好显示的是50%,可能与心境有关,第二次拿起,后半部分的内容没有前半部分实在。这本书包含了书评、时评、往事、笔记、随笔、旅行、书信、日记、序言,杂的不能再杂了。掩卷沉思,余华有点哗众取宠了。

其中余华提到我们今天的梦想已经失去了平衡。难道以往的梦想就是公平的一条杠杆吗?梦想的建立与其本人的环境、经历、价值观相关甚大,总之,任何梦想在我看来都是平等值得尊重的。不过倒是让我猛然想起寒假归来,一个朋友来找我叙旧,她在福州大学,顶好的一个二本理科院校。她向我说起有一次学校的老师提问,说自己的梦想和未来的目标。没想到第一个点的就是她的名字,她站起来说:希望能够顺利毕业,找个好工作,有个幸福的家庭,底下一堂哄笑。之后第二个同学答:希望能够出版一本漫画集,当一个漫画家。然后老师感叹说第一个同学的梦想太过于常人了,这人跟人怎么差别这么大呢?同学在底下羞红了脸。我听完后,对友人说:你的梦想太难实现了啊,你们老师有问题吧。她惊愕。我说:你们理科要求那么严格,并且世事变化你下一秒就有死亡的可能,然毕业还有两年,不容易。第二大学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并且合你心的,全校有几个呢,毕业即失业;最后你不是不知道现在出轨率、离婚率有多高吧,有个好家庭着实不易。反之,只要有点钱找个出版社出版一本书籍太容易实现了,现在的小说、漫画铺天盖地。友人听完,为之释然。看吧,多少人吞噬了你的梦想。

不过我倒是对余华说的两种作家深以为然。一类作家就是建立了自己成熟的叙述系统,以后的写作不过是以此延伸。另一类作家则是建立后马上就会发现自己最拿手的叙述方式不能适应新题材的处理,这样他们就必须去寻找最适合表达这个新题材的叙述方式,这样语言的风格就千变万化。这种观念用在读书上面再合适不过了,一种阅读者找到自己的阅读爱好和共鸣的题材后,就不断扩深,以此为乐,殊不知,读书是为了知道你不知道的,而不是知道你能理解的。

伟大的阅读应该怀着一颗空白的心去阅读。故而那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我看来,不过是不自信的矫情。

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种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我们属于不同时代、民族、文化和不同环境的作品里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受。所以,孤独,也就有了共鸣。

要让想象力找到灵魂。

知道自己无知不是完全的无知,完全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无知。

文学叙述的语言不是供人欣赏的眼睛,长的美或者不美文学叙述的语言应该是目光,目光是为了看见了什么,不是为了展示自身,目光存在的价值就是“看见了”。

今天去外公家,碎言碎语,引发人的思考。外公是个骨鲠的村里的老干部,88岁,身体硬朗,还在自己亲自种地,喝酒赛得过年轻伙子,一年也不生一次病痛,生活习惯健康,一生清贫但无愧于任何人,现在心里亮堂仍如明镜。

外公对我说,老了,该死了,只求我常来看看。我知道,死亡是他们这些孤寡老人活在这个世界唯一的理由,我默不作声。

亲情有时候也是经不住岁月的折磨的。外公的儿子们一个比一个不尽孝道,于是女儿们一个比一个尽心。生命就是偿还的过程。

外公外婆对我是最为娇气的。可怜我确是所有的孩子们里最不会表达的,也是唯一没有挣到钱还在不断消费的,读书是个投资的过程。

孩子越长大越被父母催化,于是随了性子产生了大人的思想。

曾经很多人建议我不要过于朴素,记得当初恋人也曾这样提起过,他们说你有骄傲和塑造的资本。殊不知,因为喜欢奢华,所以我对朴素也极力热爱。

除了自己的小世界,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关于责任和担当,关于未来。

死了只是一瞬间,活着不容易,所以要好好活着。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