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削藩”大盘点

点击上方历史讲坛 一键关注本账号本文由乾诚文化“未央”编辑 欢迎转发分享

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明朝,几次削藩,把当时政局搅和的乱七八糟。明天是朱允文削藩的纪念日,我们来看看古代皇帝是怎样的“削藩”的。

中国历史上“削藩”大盘点

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越发骄横,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兵,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等也都起兵配合, “七国之乱”,爆发。景帝虽派兵但摇摆不定,袁盎原为吴相趁机劝说景帝诛晁错,然而七国仍不罢兵。景帝决心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率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盟友东瓯国,被东瓯王所杀。

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而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同时景帝抑贬诸侯王的地位。“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此后,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他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改变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更为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分别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更小的王国与侯国,分化、削弱后无力与中央抗衡。

中国历史上“削藩”大盘点

三国魏国的时候,曹爽当政,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异姓之手,曹爽不听。之后,司马氏家族果然夺取了曹氏皇族魏国的政权,因此,西晋建国初期(公元265年)晋武帝恢复分封制,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继任者晋惠帝是个白痴,贾南风执政,诸王为争夺统治权,爆发八王之乱,贾南风被金屑酒毒死。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至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唐廷通过一系列削藩斗争,使全国所有藩镇至少在名义上都服从了中央的战争。

唐廷经过八年艰苦作战,虽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无力根除安史余部,不得不就地委以节度使之职。平叛中各地又新出现了不少节度使。在代宗、德宗和宪宗等时期,进行了长期的曲折的削藩斗争。 宋代建国后取消节度制,基本不存在藩镇也就没有“削藩”的必要。

明代建文帝登基后,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且手握重兵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听取了黄子澄的意见,先去除弱小藩王实际已打草惊蛇,与燕王朱棣的战争最终失败,朱允炆本人下落不明。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建文帝的三个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并让朱允熥、朱允熞就藩,但当年就将二人召到燕京,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只留朱允给朱标奉祀。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


希望加入读者群,跟其他朋友一起聊历史,请加微信:

zuimgzg请加入QQ群:277670746想每天收到历史讲坛的好文,请在“微信”搜:

lishijiangtan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