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提到的,也是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国上下五千年,太多的历史事件,有太多的规律可循,一起来看一下其他“历史定律”。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规律启示

1.一定不能有“第一次”。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么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

2.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3.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殷鉴”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

历史来源: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规律启示: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历史来源: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规律启示: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历史来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奸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

《史记》中有《佞辛传》,《汉书》中有《奸佞传》,《新唐书》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辽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奸臣传》。奸臣在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规律启示:敌人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自己。

历史来源: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

原文: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译文:人们都知道敌人对自己是有害处的,躲都来不及但是柳宗元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敌人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是对自己有利的秦国在与六国对抗的时候。为了能打败敌手而富国强兵,然而当把六国打败后却因为没有敌人而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富国强民而开始衰败下来晋国打败了楚国。认为这是晋国的祸患,晋国的国君不听范文的劝告因为打败了敌国而不强盛自己的国家了结果引起了全国怨声载道孟庄子讨厌臧孙纥臧孙纥死后,孟庄子很伤心认为治自己病的药物没有了自己也会在不久后死掉。聪明的人知道,敌人存在的时候我们会戒娇戒燥不会自满,小心敌人不至于得意忘形。然而在敌人消失或不存在时,我们往往会过于骄傲会得意忘形,会自满,会不注意自己的行事。慢慢的,我们就会因为这些而招致祸患会尝到失败和灭亡的结果。警惕疾病的人,会延年益寿而。自认为自己强壮的人,反而会突然死亡。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规律启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就像一只蜘蛛,每个人每天都在编织自己的网,网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历史来源: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朋党现象的社会根源: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宗法社会。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例如《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体系。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二,亲不间疏,后不僭先,有规有矩。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规律启示:有些改革所带来的幸福是短暂的,要长久造福于民就必须根治。

历史来源: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详细内容请看:现代学者秦晖的论文《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规律启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富不过三代”,事情总是在不断转换,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时刻准备着由盛转衰。

历史来源:《孟子·离娄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泽”是指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对后代的影响;“斩”,意谓断了,没法再继承。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如此熊样?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规律启示:在《园艺学》中有一个名词叫顶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于中心干,最终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取而代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对优势地位的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史来源

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cc系、政学系)

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等等。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规律启示: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对于我们的成绩也须一分为二。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当然很好。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历史来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