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区区2万疲惫之师力克袁绍10万大军,袁绍究竟输在什么地方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初步架构了三国鼎立之格局;随着夷陵之战(或叫猇亭之战)刘备的惨败,三方均元气大伤,谁也奈何不了谁,三国博弈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曹操以区区2万疲惫之师力克袁绍10万大军,袁绍究竟输在什么地方

正史上,官渡之战爆发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在这之前的199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袁绍兼并公孙瓒,得了幽、冀、青、并四州,雄踞河北,意欲南向以争天下。斯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序幕由此拉开。

次年正月,双方在官渡一带展开了长达八九个月你死我活的大会战。结果,曹操以区区两万疲惫之师(一说三万)力克袁绍,“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将北方之地尽收囊中,完成了地区统一。

但在这一时期的实力对比上,严格来讲,袁绍是要占据很大优势的。因此,公元199年,袁绍以10万精兵南下进攻许都。也由此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其实在一开始,曹操在参战的兵力对比上就处于明显劣势。

《三国志》中描述,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称曹军此时兵员不足万人,且有不少伤兵。但根据历史的考证,在官渡之战,袁曹双方的兵力对比大约在5:1左右。也就是说曹军兵力在2万人左右。

当时,两军对峙官渡,此时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粮具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军几乎无心再战。但谋士荀彧的开导,让曹操稳住阵脚一面加强防卫,一面命护送补给的任峻缩短补给的时间。以求稳定军心,背水一战。

曹操以区区2万疲惫之师力克袁绍10万大军,袁绍究竟输在什么地方

在面对袁绍10万大军的时候。强攻也无异于飞蛾扑火。因此,如果能以一支偏师奇袭袁绍。也许可动摇其军心。而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古至今,战争比拼的除了勇气、智谋、意志之外,打得更是后勤。此前曹仁、史涣在曹操的授意下就曾成功截击过、烧毁过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时,199年10月,袁绍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军粮至袁军大营以北约二十公里的乌巢。恰巧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献计用轻兵奇袭乌巢,烧其粮草。抓住机会的曹操亲率5000兵马,假扮袁军,利用暗夜抄小路奔袭乌巢,并火烧袁军粮草。在军队听闻粮草尽毁,军心彻底被动摇,内部分裂,大军溃散。袁绍无奈只得撤兵。

此后,袁军再无还手之力。曹操以2万人击溃袁绍10万人,可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

曹操以区区2万疲惫之师力克袁绍10万大军,袁绍究竟输在什么地方

就《三国演义》的叙述而言,官渡之战这个桥段并不如赤壁之战写得精彩,但其中的胜败原因,特别是双方主要领导人的驭臣之术及其产生的迥异后果,足以让我们不必亲历刀光剑影,也能从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尽管当时后世学人多有总结,唯其“多有总结”,才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曹操的成功,只是抓住了战机,兵少但会治军,袁绍方面差一点,他俩于政治上都只代表着大地主,大官僚,这一战正然互掐罢了。

易中天的看法,曹操没有想好,也只先砸烂了再说,建起一新的豪宅,姓了曹,怎么装修,还没有琢磨。

对不法地主和豪强,不客气,给社会带来一丝丝清新空气,能让这个社会看到一线希望,也就到此为止了。

一个形象的例子,就是他在对待士亡法中的表现,士兵失踪亦被定性为逃跑,其家人也会遭到连坐。

当曹操面对他们,他们哭着求情,并说明原因,得到曹操的同情,于是下令纵之而去,而于法不容,终于被捉住,曹操叹息而已。

法有明条,曹操并不能改变什么,这就是法律的继承性,他想做的只昌社会改良,而有时也有心无力。

统治阶级的残酷一向如此,曹操也许能改变的只是清明禁止冷食,能改变的盗嫂受金一样可以得到重用,乱世重典,要维护的王道尊严,不只在世道人心,法律决定了这个阶级的意志。

曹操以区区2万疲惫之师力克袁绍10万大军,袁绍究竟输在什么地方

抑亦人谋

诸葛亮论官渡之战,轻轻四个字,“抑亦人谋”,什么意思?不只战术的胜利,更在于政治的胜利。

三个智士。说到政治上的胜利,首在用人,官渡相争,以为三个人相当重要。

一是荀彧,二是荀攸,三是许攸,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曹操战前的心怀犹豫,来自于袁绍阵营的荀彧替曹操分析,以为曹操在器量、智谋、武力和品德上,均远远过于袁绍,一定能战而胜之,没有什么可犹豫的,这对曹操来讲,不只是鼓励,可以说说穿了袁绍的外强中干,你怕他做甚哩。

当战争打至胶着状态,战力和财力出现不能支撑之时,曹操战斗意志发生了相当大的动摇,在前线第一个问的就是荀彧,面对决战,一旦发生溃败,有一败涂地的危险,不惜几百里加急,有此一问,可见曹操对他的信任程度之高,那意思相当浅显,何去何从,必须有此一决。

荀彧的原话,我军还没有到达山穷水尽的境地,我难敌人也难;此时后退,谁先退谁将陷于大被动;这是关键时刻,往往在这种时候,敌人必将暴露出弱点来,谁能抓住战机,必能一击而胜。

是以曹操一下子就转过弯来,乌巢一举,大获全胜。

一战定北方,建安十二年,曹操在封功臣时,公开地讲,“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

可见荀攸是仅次其叔荀彧的肱股与腹心之臣。在《三国志》中,荀攸正是曹操幕中参谋长,曹操每有谋,荀攸多所筹,这才有史家明载,“太祖目攸而笑”,侦察报知袁家运粮车至,荀攸即荐徐晃破之。

这荀攸不是一般人物,曹操也每以非常人视之,可以说,官渡决战,荀攸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谋划作用。

再者就是许攸了,都明白,多年过去,许攸还在得意忘形地对曹操说,不是我的话,你能有今天吗。

曹操只好苦笑,点头称是,可见这个许攸暴露了袁绍布防的老底,可以说是致命性的。

政治的胜利,曹操的胜利是多方面的,应该说,他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屯田什么的,相当之好,以后吴蜀皆有仿效,致于人谋,我也是洞及冰山一角,他相当会用人,三国的战争,你看吧,重在用人,大争之世嘛,袁绍这点确实比不了,是以败下仗来,许攸阵前投敌,给其造成了极大伤害。

所以说,曹操的胜利,不谓无因,袁绍多方面比不得,曹操征徐州,田丰就建议直击许都,可是袁绍直以小儿为病,轻错了多少这样的机会。

以是论之,刘表也是,天下无看客,政治斗争从来你死我活。

因是可以这样讲,在此之前,袁绍不是没机会,只是犹犹豫豫,坐失机会不再。

袁绍的敌人,当其时只有公孙瓒一个自守之贼,而曹操则四处征战不休,弄来弄去,袁绍一个也没逮着,怪得了谁呢?

机会只给有准备之人而设,袁绍没抓住,只能使良机白白溜掉。他是次与曹操较板,完全是判断错误。

照田丰的意思,自己实力这么强,完全可以寻机破曹,干吗要决死于一战?以为这是有道理的。

谋士的话,这么重要,他却听不进去,一意孤行,这个叫什么?

军事冒险。干吗非要在此一举,没这个必要嘛。

曹操胜利,如果说是侥幸,那么袁绍的失败则是必要的,好勇斗狠只能是一时,只能将自己身置险境不可测之地。

相反,身处劣势的曹操,既知早晚必有一战,不如赌一把,来个决战决胜,是以他以不大的代价,换得了极大的胜利。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