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最“怂”的人,最后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回顾中国古代,许多风云人物在功成名就前都是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就像刘备装傻,司马懿装傻,朱棣装病,孙膑装疯,唐宣宗装傻等等,这些人都是通过伪装来隐藏自己的野心和政治目的,起到了迷惑了政敌或躲避了隐藏的危机。

三国中最“怂”的人,最后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今天咱们来聊聊三国中的隐忍之士,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在三国中,前期“怂”后期崛起的人物无非是刘备与司马懿二人,刘备大家都清楚,出身汉室,但苟全性命于乱世,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其中最为惊险的就是在曹操手下,曹操及谋士看出了刘备的远大志向,予以除之,时刻监视着刘备,但因其汉室身份犹豫不决,故有流传至今的“煮酒论英雄”,刘备无奈只好每日浇水赏花,用于麻痹曹操,于曹操整顿许昌前逃离,由此能看出刘备的“怂”换来了一线生机。

三国中最“怂”的人,最后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而另一位以“怂”著称的是司空家族的司马懿,曹操生性多疑,一直警惕着出身司马家族的司马懿,早早的觉察到司马懿“有雄豪志”,“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担心他会影响到曹家的霸业,所以如此情况下,司马懿及其低调,小心谨慎,装病屡次骗过曹操。

曹操攻打袁绍,出征在即寻问荀彧对司马懿的看法,只有四个字:静水流深。这四个字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静水流深是指通过表面平静的水并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来暗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在此处荀彧用来评价司马懿,形容司马懿就像湖泊一样,水面平静,却不知其深浅,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藏拙与隐忍。

三国中最“怂”的人,最后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一个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空城计”当时街亭失守,司马懿带领大军来攻,诸葛亮城内兵马不足,但大开城门,高登城楼抚琴,司马懿大军临城,端详过后怀疑有诈,于是退兵,世人称赞诸葛亮用计如神,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但世人殊不知这才是司马懿“怂”的智慧,司马懿十几万大军,面对诸葛亮所剩无几的残兵,即使攻城战损过半,但能一举击杀诸葛亮,这笔账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不亏的,但司马懿太聪明了,他深知自己和诸葛亮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诸葛亮死,那么曹操的眼中必然容不下自己,所以司马懿因“怂”放过了诸葛亮,也算是放过了自己。

三国中最“怂”的人,最后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司马的这种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一直“怂”到最后,等到曹操头痛而亡,诸葛亮因劳病而去,这时的他不再隐忍,于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借天子曹芳与大将军曹爽举行祭祀大典之机,发动政变即“高平陵事件”,杀死了大将军曹爽,又一次执掌大权,成为乱世三国的终结者和晋朝的实际奠基人。

三国中最“怂”的人,最后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幽州作为最远离的司隶洛阳的区域,因地域偏远,资源较少,所以幽州盟主一直韬光养晦,隐忍不发,禁止幽州盟内斗,排查盟内奸细,并且依附于冀州强盟,跟随冀州攻克并州,西行拿下郿坞进入雍州,并攻破潼关进入司隶;

在此过程中幽州盟主要求全盟保留实力,挑选心腹十余人成立尖刀团,安插在冀州盟盟主附近,另选五十余高战心腹成立强攻团潜伏在洛阳附近,于待到冀盟攻打洛阳于一半之时,尖刀团迅速出动沦陷冀州盟主,使冀州盟全盟沦陷无法攻城,这时强攻团伺机而出,披荆斩棘,一举拿下洛阳,统一天下。

天下大,群雄四起,率土之滨,我非王臣,大争之世,英雄不问出处!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