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请功臣吃饭,刘伯温翻过酒杯一看,顿时就面如死灰

公元1395年,在南京城的皇宫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独自踱步,身后的大殿,在夕阳的余晖中,反而显出一股朝气蓬勃的内劲。也难怪,这座被朱元璋动用二十七万人建成的宫殿,只不过才落成28年。

28年,对于金砖紫瓦来说,那不过就是弹指一挥,但对于一个皇帝,那已经可以足够耗尽他的雄心霸志,把他消磨成一个普通的老头子罢了。

就在这一年,朱元璋这一个六十八岁的老人,在南京城向天下人颁布了一道《布皇明祖训》,作为开国的帝王,他要给子孙留下训条,指导他们如何才能固守江山。

朱元璋请功臣吃饭,刘伯温翻过酒杯一看,顿时就面如死灰

《祖训》留下后,在五月份,朱元璋又亲自发出了一条手令,字数不多,却让天下人为之一振,这条手令中,朱元璋废除了一些残忍的肉刑,并且声称,以后有任何人胆敢要恢复这些刑罚——“文武大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一改本性,竟然做起了活菩萨,这让所有人都摸不到头脑。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的转变,并不是逢场作戏,因为到了这一年,他俨然成为了孤家寡人,那些一起打江山的臣子们,都提前去了黄泉路,他捋着白须,可以放心的把血手给洗干净了,皇权已经是稳如泰山,他用杀,杀,杀的法子,让天下官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噩梦,能够逃过这个梦魇的,却只有刘伯温一个人。

朱元璋请功臣吃饭,刘伯温翻过酒杯一看,顿时就面如死灰

时间拨回到洪武四年,在这一年,朱元璋的周围,环伺着一群开国元勋:李善长,胡惟庸,陆仲亨,朱寿,还有一个智谋通天的刘伯温,这些人打来了天下,一个个封侯赐爵,就好像一群刚得到新地盘的狮群,大家都想在胜利的狂欢中,好好的慰劳一下自己的獠牙。温文尔雅的刘伯温,也经不住发起了牢骚,说自己只被封了一个诚意伯,比起遍地的公侯,他有点不平衡。

七月十二日,所有人接到皇帝的谕令:七月十五中元节,为阵亡将士开坛祭天,之后宴请诸位爵勋大臣。 宴会当天,刘伯温接到了太监的传话,说是皇帝嘱咐,要刘伯温坐在公侯的桌席上,这是皇帝的照顾。刘伯温不由得心中一紧,好像被皇帝听到了什么风声,但刘伯温也没有太过在意,以刘伯温的功劳,自然可以和那些公爵侯爵坐在一起。

朱元璋请功臣吃饭,刘伯温翻过酒杯一看,顿时就面如死灰

等到朱元璋缓缓而出,大家三跪九叩,然后宫乐始奏,仙娥舞动,一派君臣和谐的景象。 但刘伯温突然觉得桌上的酒杯非常的异样,他看了一眼,心中起了疑惑:宫中规制,皇家宴会,酒器要用纯金式样,但是为何今天的酒器,却是一个瓷杯,他举目四望,看到大部分的官员,手中皆是金杯,只有爵位在身的功臣们,清一色都是瓷器,刘伯温拿起酒杯,翻转过来,只见杯底四个字:建隆官制。

朱元璋请功臣吃饭,刘伯温翻过酒杯一看,顿时就面如死灰

刘伯温吓得面如死灰,差一点失手掉了杯子,他看向宴台上的朱元璋,皇帝只是一脸的祥和,身边离他近些的李善长等人,大大咧咧向皇帝请酒,朱元璋来者不拒,一饮而尽。刘伯温坐立不安,这些酒杯是故意安排的,建隆年,就是宋太祖刚登基时的年号,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那是人尽皆知的。

朱元璋用这些杯子,无非是暗示这些功臣,你们主动的卸权,大明朝也可以传出一段“君臣相安”的佳话,但只有刘伯温心细如尘,才觉察了出来,刘伯温看出了玄妙,也嗅到了浓厚的杀机,《明史》记载,刘伯温在洪武四年,先后三次请辞官位,朱元璋象征性的反驳两次后,放他回了老家,最后刘伯温成为寥寥几个,得以善终的功臣。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