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帝王梦,万般终成空,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了他?

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帝王梦,万般终成空,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了他?

(影视剧中的朱标形象)

朱元璋很喜欢自己的长子朱标。

虽然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朱允炆,也就是朱标的儿子,但是想要了解朱允炆,就必须先从他的父亲开始说起。

我们知道,老朱很能生,一共生了26个儿子。

但不管是博览群书,出口成章的韩王朱松,还是勇猛过人,武艺超群的宁王朱权,或是心狠手辣,阴谋善断的秦王朱樉,甚至是和自己最像的燕王朱棣,他都不是很喜欢。

他独独偏爱身为皇长子,也是皇太子的朱标。

但说实在话,朱标除了身份上比其它皇子尊贵一点,并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特点。

这位太子仁慈,善良,常怀博爱之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迂腐和懦弱。

可架不住他就是招朱元璋喜欢,老朱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朱标以后就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以后就他来接我的班,别人你们就不用惦记了。

他的言外之意当然不是说给其它所有二十三个儿子听的,只是单纯说给他其中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燕王朱棣。

因为立朱标当太子这件事朱棣一直愤愤不平,他一直不能理解,向来一碗水端平的父亲,明明知道自己才是一众儿子里最优秀的人,为什么却要偏袒大哥(朱标)呢?

这事儿非但朱棣想不明白,底下的大臣们也是一头雾水。

当朝的大臣们很多都是曾经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勋老臣,他们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陪着朱元璋出生入死,可以说是最了解朱元璋的人。

这位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聪明、睿智、手段强硬、杀伐果决、恩威难测,为什么会把帝国的继承权交个一个和自己性格完全相反的儿子呢?

换句话说,朱元璋这种硬汉级别的狠人,怎么会喜欢一个面慈心善,优柔寡断的人呢?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史学家永远争论不休的历史疑问,甚至很有可能永远也揭不开答案,因为就连作为当事人的朱元璋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

他的儿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舞文弄墨,才华横溢型的。

我们知道,朱元璋同志是个大老粗,生平最恨读书人,所以搞文艺的儿子们他非常瞧不上。

第二类是各有所长型的,有的儿子打仗特别厉害,有的儿子城府很深,有的儿子手段很硬,还有的儿子最爱搞阴谋诡计。

朱元璋从元末乱世的风云中突出重围,开局一个碗,组排上王者,什么样优秀的人才没见过?所以对这种只有单一特长的儿子也不待见。

第三类就是像燕王朱棣这种类型的,他的特点就是和朱元璋很像。

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帝王梦,万般终成空,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了他?

(朱棣 画像)

言行举止,说话办事,为人性格,朱棣都很像他的父亲。

一个像自己的人,必然是一个优秀的人。

但这种优秀却时不时让朱元璋陷入到一种莫名的恐慌中。

朱棣勇敢、果决、沉稳、很有帝王气象,但在朱元璋眼里看来,朱棣的存在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

你已经老了,你已经不再年轻,你的儿子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将比你更加优秀。

在这种恐慌之下,朱元璋又诞生了另外一种想法,他认为,元末之时,天下战乱,民不聊生,需要的正是自己这样强而有力,杀伐征战的帝王,但现在天下初定,四海黎民刚刚从水深火热中走出来,百姓们需要的还会是第二个朱元璋吗?

很显然不是。

人们需要的是有仁爱之心的帝王。这样的帝王就像“清风吹过卢沟桥,秋雨浸润九寨沟”,他会用仁慈和博爱抚平连年战乱带给人们的伤痛,也会怀着一颗平和之心稳步的继续发展明王朝。

环顾四周,谁最仁爱?

当然是长子朱标。

但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把一切都考虑好,把一切都安排好之后,朱标却死了。

原因是外出旅游生病风寒,不久之后就领了便当。

这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不仅是因为死儿子,而是朱元璋把大明帝国当作赌注一样全部都压在了朱标的身上,刚要开牌,警察来了。

警察捣毁赌场,朱元璋赔得血本无归。

万念俱灰的朱元璋可以说是濒临崩溃。

自己已经老了,可能活不了几年就要归西,此时此刻,到哪里去寻找新的皇位继承人呢?

您说凑巧不凑巧,朱元璋左看看右挑挑,还真让他找到这么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帝王梦,万般终成空,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了他?

(朱允炆 画像)

朱元璋惊喜地发现,自己这个小孙子除了年纪尚小之外,几乎和朱标别无二致。

同样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样的仁爱,温和,同样的心地善良。

慌不择路,也没有退路的朱元璋立刻拍板决定,让朱允炆替代朱标,接替自己父亲的位置,成为大明帝国的新一任继承者。

时间紧,任务重。

朱元璋马上开始了对朱允炆的急训,争取在短时间内可以把他打造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并且,为了给这位皇太孙铺好路,朱元璋又做了两手准备,也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事调整。

在未来能威胁到朱允炆统治的官员大臣,或杀或贬或开除。

在剩下的官员里精挑细选一些品德优良的,提拔起来,用于以后辅佐朱允炆。

为了办好这些事,朱元璋每天变得更加忙碌了。

他满头白发,刀刻一般的皱纹越来越深。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暴怒任性,甚至时常在金鸾大殿上发呆,一坐就是一下午。

也许朱元璋明白,朱允炆太过年轻,而自己的准备工作由于时间所限,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未来的朱允炆,也许根本负担不起这个庞大帝国的责任。

但他还是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至于支撑着他这样做的原因,也许是这个开创了大明王朝的传奇帝王,终究是对儿子朱标的死,意难平吧。

允炆,我已经为你指明了未来的道路,但我不能再陪你继续走下去了。

请你带着我的意志,将大明王朝这艘巨轮驶向更远的地方吧。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同年,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

年轻的朱允炆虽然把屁股结结实实的坐在了皇位上,但他心里并不踏实。

因为自己毕竟是隔代继承。朱元璋的儿子们,也就是自己的叔叔们,虽然被分封到各地做了藩王,但这些藩王自己有地盘有军队,辈分还比自己大,表面上他们分散在各处拱卫中央政权的存在,但实际上对新皇帝来说,却是无时不刻的威胁。

朱允炆虽然善良,但他不是傻子,所以他决定要先下手为强,先把这些藩王给收拾了。

新皇帝虽然看起来文弱,仁爱,可手段一点不软,三下五除二,一顿雷厉风行的操作,直接把半数以上的藩王都给收拾完蛋了。

这倒也不是什么难事,站在古代的封建制度逻辑里,就算他们是拥兵自重的藩王,就算他们是皇帝的叔叔,但他们的最终身份也还是臣子。

既然做臣子,就要遵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原则,所以但凡朱允炆给这番藩王们安排一些所谓“谋逆”、“谋反”的罪名,一顿弹劾,基本上就能坐实。

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帝王梦,万般终成空,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了他?

(明朝藩王形势图)

这些藩王当然也知道怎么回事,自己虽然是叔叔,可是天威终究难以冒犯,皇帝要收拾自己,自己还能怎么办,所以绝大多数藩王们都选择了束手就擒,有被废为庶人的,有流放边疆的,还有自尽而亡的,但唯有一个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做法。

这个人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太不服了。

凭什么?

凭什么皇帝的位子朱标坐完朱允炆做,就是轮不到自己?

凭什么自己一直是最优秀的人却从来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自己已经成为藩王,已经失去了角逐皇位的资格,现在朱允炆居然要反过来收拾自己。

是可忍孰不可忍,孰可忍朱棣不能忍。

后面的故事大家就都很熟悉了。

朱棣拉杆子扯大旗,集结队伍,直接真刀真枪的和朱允炆干上了。

朱允炆慌了。

年轻的他以为自己是皇帝,整个天下都会听命于自己,却没想到“削藩”削到朱棣身上,朱棣居然造反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边的势力情况。

朱允炆一方,是皇家正统,兵强马壮,四海太平。

而朱棣只有北京城一城之地,想要一路南下,覆灭朱允炆的统治,简直难如登天。

可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小小的藩王朱棣居然成功了。

朱允炆在位四年,也算殚精竭虑。可一千多个勤政为民的日日夜夜,却换来了帝国的全线崩溃。

朱棣用他小小的势力和兵寡将少的人马。一路南侵,屡战屡胜,打的朱允炆部队是丢盔弃甲,朱棣长驱直入,打朱允炆就好像社会青年欺负小学生一样容易,最后竟然攻破了当时的明朝首都南京,改天换日,自己当了新皇。

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帝王梦,万般终成空,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了他?

(靖难之役)

南京城破的那天,刀光剑影,火光冲天,朱允炆在大火中不知所踪,生死不明。

我想,朱允炆同志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用人上的失误,决策上的失误,甚至一开始打算收拾朱棣时态度不坚决,出手不迅速都可以成为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但这都是间接原因,最直接的失败原因,还是因为朱允炆这个人。

这位年轻的皇帝实在太善良了。

面对要抢夺他皇位的叔叔(藩王),他没有过多的愤怒,反而告诫将士们,作战之时不要伤害到朱棣,因为自己不想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

他自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以仁政治国,这样的皇帝,如何能面对残酷的战争?

朱棣就像一个在社会上混了很久的大哥,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而朱允炆则是一个常年泡在儒学文化里的大学生。

大哥猛捶大学生,结果毫无悬念。

儒学能治国吗?答案是能。

但儒学对朱允炆来说,却不是治国之道,只是危险的蜜糖瓦罐。

这个答案残酷又讽刺。

良善之辈朱允炆守不住悠悠帝国,乱臣贼子朱棣却成了王朝的新主人。

我不想把靖难之役的具体过程,怎么打的,怎么输的,朱棣如何如何厉害,大谈其谈地讲述给大家。

因为我觉得那挺没劲的。

我向来不爱讲述乱臣贼子的谋逆历史。

我们只需要知道,善良的朱允炆被邪恶的朱棣打败了,这就够了。

而他到底死没死,到底在那场大火之中去向何方,已经没有人关心了。

大明16帝,朱允炆无疑是最没存在感的那个。

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帝王梦,万般终成空,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了他?

(朱棣登基)

人们只会在一场血雨腥风中迎来又一个清晨,阳光会照常洒满大明皇宫的每一个角落,群臣山呼万岁,只不过他们这次面临的是另外一个皇帝罢了。

朝未改,代已换。

而当朱棣目光炯炯,看着这个自己一步一步争来抢来的天下时,会不会也会偶然想起那个曾经在两军交战时,不许士兵伤害自己的小侄子呢?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