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难评价的“奸臣”,当朝说他是奸臣,后人却称其为千古名相

评价封建王朝时,每个人诟病最多都是王朝末期的兵荒马乱,若不以成败论英雄,每个封建王朝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

南北两宋在军事上“积贫积弱”,甚至还爆发了“靖康之耻”,但抛开这些,每当人们在文献中寻找古代科技时,往往都会聚集在宋朝,南北两宋的科技在很多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最难评价的“奸臣”,当朝说他是奸臣,后人却称其为千古名相

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出现的年代可能各不一样,但只有在宋朝才算是真正的发展壮大,医学有宋慈的《洗冤集录》、数学提出了“正负开方术”,这一项成就比西方要早500多年……除科技外,文学方面有我们最熟悉的宋词。

不仅如此,宋朝还试图进行变法,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在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改革当中,君子、小人如同过眼云烟,就连皇帝也是摇摆不定,身处变法中心的王安石,名流千古,任人评说。

北宋最难评价的“奸臣”,当朝说他是奸臣,后人却称其为千古名相

人们对王安石的了解大多都停留在诗词、散文方面,王安石这个人就如同他自己写的诗词一样:“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在最高的地方,往往都是苦寒之地,荒无人烟,也没人能够理解王安石心中所想、所悟,只有一腔壮志推动着他,然而壮志难酬啊!

宋神宗一向支持王安石变法,但保守派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人都是朝中要员,他们议论纷纷难免会让宋神宗动摇。

北宋最难评价的“奸臣”,当朝说他是奸臣,后人却称其为千古名相

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召见王安石,跟他说:朕听闻有‘三不足’说,爱卿可知道?

三不足分别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三不足说到底是不是王安石说得有待考证,但这“三不足”却也符合他的思想,即便天变(大自然灾难)、人言(流言蜚语)众多也都无法阻挡王安石的变法。

熙宁四年(1071年)京城就出了这么一件大事,史载东明县上千农民聚众到开封衙门状告王安石,之后还围在王安石家门口闹事。

民愤如此之深,引起朝中百官惊恐不已,保守派上奏宋神宗抵制新法,应当多听听百姓的话,宋神宗此刻有些动摇了。

北宋最难评价的“奸臣”,当朝说他是奸臣,后人却称其为千古名相

熙宁七年(1074年)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再次上奏要求罢相王安石,曹太皇太后,高太后也是向宋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迫于压力王安石最终被解除了宰相职务。

而这一切的根究都是王安石新法,免役法、免行钱。

王安石为了推动经济,免除了赋税,折算为钱币,免行钱也是免掉了各行各业的商税,改为用钱折算,以此来弥补国库。

法是好法,但是落实到各个地方却出了不少的差错,由于各地的收入不统一,能上交的钱税十分有限,而小商小贩小本经营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这逼得他们也是买粮筹款,一次大旱,也是揭露了新法的弊端。

北宋最难评价的“奸臣”,当朝说他是奸臣,后人却称其为千古名相

王安石变法出现了这么大的差错,还导致了靖康之耻,南宋官员也是一一列举了他数条罪状,《宋史》也是将王安石列入“奸臣传”,明清两代就基本上坐实了王安石“奸臣”一说。

南宋官员罗大经就点评了一句: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朱熹则说: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就连三苏当中的苏洵也是写:“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苏洵会这样点评王安石,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因为苏轼在朝中是保守派,站在不同的立场,自然还是要维护一下自家人。

北宋最难评价的“奸臣”,当朝说他是奸臣,后人却称其为千古名相

王安石变法却是存在诸多的弊端,它难以触及到封建体制的根本,在动摇不了封建制度时,新法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不过从现代人来看,王安石的思想比宋朝人要开明的多,梁启超说: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如今人们看待王安石不再是“奸臣”,而是改革失败的“千古名相”。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