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传染性疾病及预防(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护理刀传染病,传播力强。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可发生流感大流行。

1.病因

由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甲型H1N1也就是甲型一种。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2.流行特点

患病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起病23日内传染性很强,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但一般仅维持812个月,不超过两年。幼儿及少年患此病者多。

3.症状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日,起病急,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头痛、咳嗽、流涕、鼻塞、咽痛、关节肌肉酸痛等,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幼儿患流感容易并发肺炎、喉炎、气管炎等。

4.预防及护理

首先,增强幼儿体质,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流感流行时,避免去公共场所,将减少聚会。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接种流感疫苗。

其次,患儿应卧床休息,打喷嚏是应使用纸巾或毛巾,避免飞沫传播。高热时应及时降温,退热后不要急于活动,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婴幼儿常见,预后良好,重症病死率高。

1.病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春冬季节多见,为6个月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2.流行特点

是唯一传染源。患儿自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疹消退时已无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

3.症状

潜伏期618日。前驱期34日,此期最明显的症状是发热(3940℃),常见结膜发炎、眼皮发肿、畏光、打喷嚏、咳嗽、咽部充血、声音嘶哑。自第23日起,两颊口腔的颊内黏膜上,可见白色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红晕,称之为“麻疹黏膜斑”,这是麻疹所特有的体征,对早期的诊断有特殊的意义。患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畏寒,四肢酸痛及头痛,还可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随着体温升高,在头颈、面部、躯干、四肢,甚至手、足心可见到皮疹。疹子在23日内出齐,呈暗红色、超高出皮面、大小不一,疹子间皮肤颜色正常。皮疹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疹子出透之后,从出疹部位先后顺序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过34天后,疹退时,皮肤脱屑,留有色素沉着,2周后吸收消退。

4.预防及护理

(1)接种麻疹疫苗,一般在出生后8月龄接种,7岁时复种。

2)卧床休息,居室内应常通风,麻疹病毒在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20分钟会失去致病力,避免患儿被风直接吹到,避免阳光直晒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温湿度鼓励患儿少食多餐,进食一些流质、半流质饮食,多喝开水体温在39.5摄氏度以上时,可采用缓和的退热药物退热,应把握热度不能降得过猛,以免剧烈的退热会使疹子发散不充分,切忌用酒精擦浴、冰袋降温患儿的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采用盐水漱口,每天重复几次。保持患儿衣被清洁、干燥,及时修剪指甲,避免抓伤。

3)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幼儿应检疫3周。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很少再次患病。

1.病因

水痘病毒感染

2.流行特点

患儿为惟一传染源,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1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幼儿多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临床以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3.症状

潜伏期为1317日,平均14日。起病急轻、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约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瘢痕。皮损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颜部始,后见于躯干、四肢。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为多,次于颜面、头部,四肢较少,掌跖更少。皮损常分批发生,因而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往往同时存在,痂皮经过23脱落,多数不留瘢痕如果疱疹被抓破,就可能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变成脓包。

4.预防及护理

(1)保持幼儿活动室、卧室空气流通

尽量避免幼儿到公共场所,避免幼儿接触病人。发现病儿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没有新的疱疹出现方可回班。可接种水痘疫苗预防水痘的发生。

(2)保持患儿卧床休息,多喝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保持衣被舒适,衣物以宽松、柔软为宜,勤换内衣。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修剪指甲,经常洗手,以减少小儿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若瘙痒严重,可涂擦炉甘石擦剂止痒。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

1.病因

感染腮腺炎病毒所致

2.流行特点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唾液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是幼儿和青少年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幼儿多见,集体幼儿机构容易暴发流行。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夏季少见,一年四季可散发。

3.症状

潜伏期14~24日。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大部分患儿双侧肿胀。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持续一周左右逐渐消退。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4. 预防及护理

(1)隔离患儿至腮腺完全消肿。应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可注射腮腺炎疫苗。

(2)患儿宜卧床休息,多喝水,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吃酸辣的食物,要经常漱口,注意口腔卫生。腮腺肿大时,可冷敷,也可外敷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青黛散等。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