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入园】不要忘记给孩子制定这些班规

       家有家法,班有班规。如果没有规矩,孩子做什么都会拖拖拉拉、浪费时间。比如吃顿饭要1个小时,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做事会显得懒惰、效率极低。
      3-6岁的孩子逐渐的开始有自我意识、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明确生活中的一些规矩,能帮助孩子们适应社会规则,更能养成好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同样是四岁的孩子,有些吃饭、穿衣、整理书包都依赖大人,而有些孩子已经开始照顾弟弟妹妹。有些家长总是以为:孩子还小,生活自理能力差点没关系,他大一点自然会学会。当孩子今天说自己上厕所,明天要妈妈帮忙时,大人并未在意;孩子主动要求报的兴趣班,去了不到一星期就耍赖不好玩,大人也并不劝阻。儿童心理研究者认为,父母的态度,将纵容孩子习惯性地将分内的事情当“甩手掌柜”。
      专家分析:当孩子两三岁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个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自己做的决定要承担后果。长此以往,孩子会学习理清“分内事”和“分外事”,会主动接受“分内事”,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耐性的良好时机。针对容易退却、做事虎头蛇尾、爱推脱责任的孩子,一定要加强他们“自己事自己动手”的意识,这对他们今后的职场竞争非常有帮助。

   


     2.做错事要道歉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玩具,除了哭闹,还对小伙伴拳打脚踢;不小心破坏了别人的东西,也觉得没关系而不道歉。

     专家指出:对犯错的孩子过于“宽容”,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没什么,反正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学龄前的孩子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要趁此时教育他“无论是谁,做了错事就要道歉,这样才能被大家喜欢。”与此同时,老师或父母犯错了,也不能碍于大人面子而不跟孩子道歉。只有以身作则的老师,才能教出懂礼貌的好孩子。
     

      3.物归原处
       幼儿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玩的时候总喜欢将玩具到处乱扔,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走开,留下一堆“烂摊子”由爸爸妈妈来收拾。而家长还觉得这样理所当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收拾,自己动手还省事不少。
6岁之前的孩子真的没有能力收拾自己的东西吗?不见得,是爸爸妈妈的迁就和宠爱,让孩子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家长应给孩子立规矩:每次玩完的玩具都要物归原处,从哪里拿的就要放回哪里;写完作业之后要自己收拾书桌等。
     让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就是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从而形成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教养。孩子在自己动手收拾东西的时候还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如此,孩子在收拾过程中还可以自行决定物品的摆放,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养成物品归位习惯的孩子,生活会更加井井有条。

     

      4.不能随便打扰别人
       孩子嘴里藏不住话,遇到开心的事情,比如被老师表扬、交到新朋友等,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和爸爸妈妈分享,不管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很多“孩子第一”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还是默许的,从没意识到问题。一旦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孩子就会自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对于孩子这种随便打扰别人的坏习惯,家长一定要加以引导,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打扰别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举例子,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睡觉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重视过来跟你讲话,你会不会不高兴?”
       不打扰别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每个孩子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品德。善于换位思考、善解人意的孩子更能交到好朋友呢。


      5.先到先得,后来者需要等待
        99%的家庭都是将孩子放在第一位,好吃的孩子先吃,贵的衣服只给孩子买等,然而家长的这种“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我,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老大,爸爸妈妈都要让着他。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孩子可不受大家的欢迎。
要避免家里出现“小皇帝”、“小公主”,家长要从自己做起,让孩子知道“先来后到”的道理。吃饭的时候,叫了几声如果孩子还不来,爸爸妈妈就先吃,一直不来就让孩子尝到没饭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谁先耍,不要一味谦让…
    “先来后到”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普遍规则,家长给孩子树立“先来后到”的观念可以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坏毛病,同时要学会等待。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