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手工活动的指导策略与要点

一、幼儿手工活动指导策略
1折纸活动指导
折纸是用纸按一定的折叠方法折出各种立体形象的造型活动。折纸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目测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折纸所用的工具材料比较简单,一般用纸就可开展活动,但要注意应选择那些厚薄适度、具有一定的韧性、便于折叠的纸张。教师指导儿童折纸活动的要点如下:
(1)引导儿童学习折纸的基本技法。折纸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习折纸的基本技法,如对角折、对边折、集中一角折、双正方形折、四角向中心折、双三角形折等;在学习基本技法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折纸的基本术语,如边、角、中心线、对角折、对边折等,以使儿童能理解教师的指导意思。在折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掌握折纸的基本规则,如一定要对齐、抹平,这样折出的物体形象就平整,不会松松垮垮、歪歪扭扭等。
(2)利用图示,激发儿童的折纸兴趣。传统的折纸教学,往往在一个活动中只有一项单一的内容,这严重阻碍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折纸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儿童提供已折好的成品以及折纸示意图,让儿童通过感知对图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儿童探索折纸的愿望。教师可在手工角或活动区的墙壁上贴上各种纸工图示。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由选择折叠的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折纸活动。
(3)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的折纸。折纸经常容易使儿童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师的示范或图示折出相同的物体形象。但是,在儿童掌握了基本的折纸技法后,教师可引导儿童把折纸与添画、折纸与剪纸结合起来,根据造型的表现需要,配合使用剪刀,或在折叠的物体上添加部分描绘内容,使形象更加生动。
折纸是一种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技能的活动。在进行基本技法练习时,教师可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折叠的造型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一件有创意的作品。通过折叠和添画练习,孩子们在活动中就能兴致盎然地学习折纸的基本技法。
2泥塑活动指导
泥塑是指儿童以彩泥、橡皮泥、面团、泥等为材料,用双手及简单的泥工工具塑造出半立体或立体形象的一种手工活动。泥塑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儿童手指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儿童空间感知能力。教师在指导泥塑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儿童了解泥塑材料的特性。教师指导儿童学习泥塑,首先要让儿童通过与泥工材料的接触来了解泥的性质,知道泥既柔软,又可任意变形。教师应给儿童特别是年龄小儿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接触各种泥工材料,如面团、彩泥等,在玩泥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泥的性质,而不是上来便教孩子塑造某一物体。同时,教师要让儿童了解,除了泥以外,还可用其他辅助材料来装饰自己的作品,使作品变得更加生动。
(2)教学计划系列化。系列化教学具体到泥塑而言,是指将事物通过归类,找出个别要素的共同特点后,儿童先学习每一系列的基本制作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形、添加,使之变成苹果、梨、柿子、橘子、茶壶等不同形态的物品;为使塑造出的物品更加形象、逼真,还可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如把苹果、橘子的把儿、叶子添加上去。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儿童学习泥塑的特点,将日常物品进行归类,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形成各种系列。
(3)挖掘儿童对泥塑活动的兴趣点。在泥工活动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法和形式,激发儿童学习泥塑的兴趣,练习掌握泥塑的表现技能。例如彩泥贴画,让儿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颜色的彩泥,分别团成球、搓成条或拍成片,粘贴在一次性纸盘上,塑造成一个有趣的脸谱。另外,也可让儿童直接用面团或彩泥做成各种水果,放在塑料果盘中,用来布置娃娃家中的餐桌,或是制作成各种动物、人物、瓜果蔬菜等,用来充实游戏材料。
3废旧材料制作活动指导
废旧材料制作是指运用废旧的、卫生的、安全的物质材料和一定的造型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和制作,培养儿童综合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能力的活动。它对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废旧材料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提供给幼儿的废旧材料必须是安全、无毒、卫生的,通过儿童的再次利用能发挥材料的潜在价值。儿童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手的肌肉动作得到了协调,想象力、创造力等都得到了发展。教师在指导儿童开展废旧材料的制作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要丰富多样。由于幼儿有许多潜能,且儿童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性,因此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废旧材料的选择范围是很广的,生活中存在的物品都可成为儿童制作活动的材料,从植物、农作物到石块、树皮、陶土,还有塑料、金属、零件等。这些丰富的材料,可以启发儿童进行大量不同的创造活动,发展儿童的探索和创造能力。
2)材料要特别新鲜。如果只提供成品类的、定型类的、变化单一的材料,儿童不能进行多种组合,就很难激发他们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鼓励儿童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发现不同的材料中能吸引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的要素,选择不定型的、变化多样的废旧材料。这些材料需要教师和儿童共同去发现,并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收集来的废旧材料需要分门别类地存放,以方便教师和孩子拿取。
(3)创作要突出求变。在操作技能日趋熟练的基础上,儿童逐渐表现出与众不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教师应鼓励儿童运用多种技能进行制作。
二、幼儿手工活动指导要点
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也是相对比较枯燥的教学活动。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幼儿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教师的恰当指导,才能保证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1明确意图
意图顾名思义就是动机,既制作一件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意图制约着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型,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撕成碎片,原先并没有想到要用纸做个什么东西,只是出于好奇,折纸的行为使自己看到纸本身改变了形状,看到纸的变化,使幼儿对活动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制作意图明朗化。
(1)创设环境,感受氛围。
在开展折纸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创设折纸环境,这对幼儿折纸的兴趣极其重要。《纲要》中指出:“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为了给幼儿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首先要利用折出的成品来诱发幼儿,五颜六色的彩纸给幼儿视觉的感受和刺激,能引起他们无限的遐想,折纸的“欲望”也会陡然而生。幼儿们会积极投入其中的,教师也就顺理成章和幼儿一起活动起来,这也可以说是活动前最有效的准备。
(2)提供材料,充分接触。
材料是幼儿手工制作的前提,在接触过程中幼儿们会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做出一些选择,然后再逐渐形成制作意图。因此,提供多种不同材料,让充分接触材料,才能使幼儿对自己的制作有一个量和质的筛选。在幼儿的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幼儿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进一步说明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折纸活动产生兴趣。
(3)玩耍欣赏,明确制作。
有了空间遐想、材料接触,再加上幼儿的手工游戏,幼儿的制作意图就更加明朗化了。如果结合每次的活动主题,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游戏方式玩耍、欣赏,那么,幼儿对制作意图也一定会更加明确的。
2构思主题
幼儿明确了意图以后,他们的手工制作就进入了构思阶段,而构思就是立意、创新。它是指在头脑中通过想象和思考,对制作的造型、色彩、装饰、成品效果等各构成因素进行全面计划与思考的过程。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的特点,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早期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他们是边行动边思考边构思主题。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构思阶段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1)积累表象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的表象积累,它主要表现为空间存在形式。幼儿对它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再加之幼儿对具体物体观察的不同程度,幼儿也会使表象再现,犹如一幅作品那样,印象深刻。教师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根据幼儿对生活的经验,利用熟悉的儿歌加深对小动物的整体印象。
(2)引导联想
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以唤起幼儿对自己所要构思的创造,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要给幼儿一个联想的机会,才能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理想的作品。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