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隆中对》的一处硬伤,伟大领袖点评一针见血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才干远在管仲、乐毅之上,成了与西汉开国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比肩的大功臣。可谓千古一人、罕有其匹。

罗贯中即便极力贬抑曹魏、力挺刘备,也无法改变历史,只能拼命描摹诸葛亮,最终把他成功塑造成了“多智而近妖”的人物。当刘备不以诸葛亮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草庐时,诸葛亮感激之余,在草庐中指点江山侃侃而谈,和盘托出了他的千古一策——《隆中对》。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长期战略构思。

诸葛亮《隆中对》的一处硬伤,伟大领袖点评一针见血

诸葛亮认为,想要“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必须落实好八个字——跨有荆、益,结好孙权!

事后刘备蜀汉政权的发展壮大,是坚定地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既定方针来实施执行的。但蜀汉政权先天不足,覆亡命运不可避免,尽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再努力,也无力回天,不能完成“汉室可兴”的政治理想,最后抱憾而死。

诸葛亮《隆中对》看上去很完美,其实在战略构想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缺憾。他的构想是先占据荆州、然后图谋益州,等到“天下有变”时,兵分两路北伐中原,完成统一。

诸葛亮《隆中对》的一处硬伤,伟大领袖点评一针见血

且不说荆州、益州、汉中三地天遥地远,如何协同作战的问题。单说上述战略构思的基础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跨有荆、益的前提是——结好孙权!

汉末的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且河流纵横交错,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战不如曹操,水战不敌孙权的刘备,想要独占荆州一开始就是困难重重。当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与孙权间的利害冲突只好暂时搁置,联手共同抵御强敌。刘备与孙权间的合作基础,是因为有曹操这个共同的敌人。但当赤壁之战曹操铩羽而归后,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渐趋明朗,这种基础就开始变得松散。孙权对荆州的战略重要性自然心知肚明,与刘备一样志在必得。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分享战利,凭孙权的实力本来是可以多切一点蛋糕的,没料到刘备先下手为强,抢得了荆州大部。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出了血本,收获却远不及刘备集团丰厚。由此引发了借荆州、讨要荆州的一系列矛盾。

诸葛亮《隆中对》的一处硬伤,伟大领袖点评一针见血

在矛盾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时,刘备匆匆挥兵入川。通过一系列动作,最终反客为作,夺了益州。刘备占了益州,无异是剜了早将益州视为禁脔的孙权心头肉。如此一来,旧恨未消,更增新仇。如果镇守荆州的关羽性格随和一些,极力消弭与东吴政权间的矛盾,事情或者还有缓和余地。偏偏他肆意凌侮孙权,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导致了矛盾的迅速升级。随着刘备势力的急剧膨胀,孙权要面对的是曹操、刘备两方的军事压迫。这无论如何都不是符合东吴政权利益的,孙权开始暗送和波与曹操,曹操自然乐于坐山观虎斗了。

诸葛亮《隆中对》的一处硬伤,伟大领袖点评一针见血

益州地处偏远,易守难攻,当关羽荆州有警时,刘备在益州爱莫能助,眼睁睁坐视他的败亡却不能救。这时候的荆州,对刘备来说等同鸡肋,完全是一个甩不脱的包袱。关羽失了荆州,紧接着刘备又遭遇了夷陵之败,等到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也未建功,最终含恨殒命五丈原。

诸葛亮《隆中对》的一处硬伤,伟大领袖点评一针见血

毛泽东在分析诸葛亮失败的原因时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既要掌控荆州,又想结好孙权,天下哪有“刀切豆腐两面光”的好事?从一开始,诸葛亮《隆中对》就存有不足之处,事后诸葛亮也未能及时修正,蜀汉政权最终的覆亡也成了历史必然。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