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要点

(一)制定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目标是指通过一次美术欣赏活动,期望幼儿获得的有益经验,或在一次活动中所要取得的成效。目标表述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可能性,目标应略高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幼儿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2)在方向上与各级上位目标保持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

(3)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明确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

(4)充分考虑幼儿认知、情感、技能、创造四个方面的整合;

(5)具体、明确,核心突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6)数量、容量适宜,难度适中,内在的关联性强。

(二)选择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

1.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喜欢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的作品,而抽象派作品因其鲜艳的色彩、不断的流动线形变化,更符合幼儿的欣赏特点,容易被幼儿接受。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对线条、形状、颜色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以及他们就作品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是教师和成人所不能及的。

案例:

欣赏马蒂斯的美术作品《爵士乐》

在欣赏马蒂斯《爵士乐》作品时,面对作品中对比的色彩与变幻的形状,幼儿凭借自己的本能与直觉,说道:“我感觉到是一个人在太阳里跳舞!”“我看到了火山人!”“是黑色的毛毛虫在火山边爬来爬去!”“我看到了红红的太阳里有蓝色的珊瑚。”丰富的想象拉近了他们与大师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和大师产生了共鸣。因此,教师既可以选择米罗、康定斯基、克利·马蒂斯等大师的抽象画作品,又可以选择吴冠中、李可染的写意国画作品,还可选择岩画等早期人类文化作品作为幼儿美术欣赏的内容。

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因其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在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因此美术欣赏材料的选择还要遵循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由于美术欣赏需要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一定经验,所以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系统地安排美术欣赏的内容和主题。

案例:

欣赏美术作品《米罗的自画像》

欣赏美术作品《米罗的自画像》时,大班幼儿笑着说:“这肯定是小班弟弟妹妹画的画,没有鼻子也没有嘴巴。”小班幼儿并不觉得这幅画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他们觉得“很好玩”。因此,教师可以为小班幼儿选择色彩鲜艳、图形结构较为简单的抽象画作品让他们欣赏,如米罗的许多稚嫩笔触的作品就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教师可以为中大班幼儿逐步选择结构、形式、内涵更为深刻的美术作品来让他们欣赏。

2.立足幼儿已有的经验

幼儿美术活动主要有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就绘画而言,从使用材料上看幼儿常用的有蜡笔画、线描画、水粉画、国画等;从绘画形式上看有装饰画、抽象画、主题画、漫画等。当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幼儿某一绘画技能时,相应题材的欣赏内容显然能对幼儿的表现提供经验和启发。

1)立足幼儿的技能经验

选择美术欣赏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幼儿当前的技能经验,如在进行装饰画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欣赏早期文明的陶器装饰纹样,分析纹样的重复、交叉、扩散的排列组合方式,这对幼儿画装饰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启发。抽象画教学则更适宜从美术欣赏入手,如康定斯基《圆的四周》、米罗《变身》等作品。教师引导幼儿感受康定斯基不同圆的变化组合,米罗画面中那些奇特、变化的符号、线条带给幼儿丰富的想象空间。当幼儿画起抽象画来,那些同心圆、米字线就在他们脑海里碰撞、组合、变化,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表现风格。而当幼儿自己尝试了这种绘画形式后,反过来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他们也更能从绘画的技法、表现形式上去理解这种绘画形式。因此,选择与幼儿当前技能经验相吻合的美术欣赏内容,可以使幼儿的技能与欣赏水平相互促进。

2)立足幼儿的知识经验

教师结合主题活动提供的知识经验,选择相应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欣赏美术作品的内容。这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引入美术欣赏的内容,如在大班开展《认识少数民族》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入相应的美术欣赏内容,如维吾尔族服饰展现的是有伊斯兰特色的装饰纹样,苗家银饰中反复、重叠的精细作品等,让幼儿在欣赏中感受多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另一种做法就是为幼儿美术创作开设主题欣赏活动,如想象画《神兽》,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异质同构的方法创造出一种神兽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开设了主题活动《神兽》。从收集神兽资料,交流资料,讲述有关的神话故事入手,利用视频和图片引导幼儿欣赏雕塑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丹麦的“美人鱼”、新加坡的“鱼尾狮”、希腊神话里的 “半人半马”、我国古代的“神兽”文物等。从美术欣赏和主题活动提供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创作出自己的“神兽”。

总之,幼儿美术欣赏可选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相应内容,让幼儿获得感受美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有创造性地表现美。

(三)确定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方法

1.对话法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针对美术作品,教师、幼儿和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体现教育的民主与平等,而且要注重对艺术的沟通与理解,使幼儿的审美潜力在对话碰撞中得到提升。作为引导幼儿与美术作品对话的中介,教师首先要与美术文本进行对话。结合幼儿美术欣赏的三个心理过程,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所侧重。

审美注意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对作品的注意。幼儿根据教师的提问对作品进行整体欣赏,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描述,如“你看到了什么?”

审美感受阶段又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两个阶段。其中审美感知主要是教师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幼儿感知对象的形式美,如色彩、造型、线条、空间等。针对作品形式美的要素,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如“你看到画面上有什么颜色?看上去有什么感觉?”形式美的分析阶段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审美体验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幼儿运用多通道感知作品的情绪情感,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欣赏对象的感受,如“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想到什么?”

审美判断阶段是指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幼儿对审美对象做出判断和评价。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知识经验等的限制,他们还缺乏自主评判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审美判断,提升审美能力。

在幼儿与美术作品展开对话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欣赏,尽可能让幼儿充分感知、畅所欲言,自由、独立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案例: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

欣赏梵·高作品《向日葵》,教师运用对话法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作品中的美。    第一阶段: 你从这幅画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审美注意:描述)

第二阶段:这幅画中有什么颜色?哪种最多?给你什么感觉?(审美感受:色彩感知与想象)这里面有几朵向日葵?这些向日葵都一样吗?是朝着一个方向吗?(审美感受:构图感知)向日葵的花瓣是怎么样的?它好像在干什么?(审美感受:线条感知与想象)

第三阶段:你喜欢这幅画吗?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审美判断:表达)

2.角色扮演法

美术欣赏不仅是感知作品的形式美,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作品中的内容美。角色扮演法是指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幼儿角色扮演、创设故事情境、进行环境布置等方式,引导幼儿体验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教学策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感性经验,并能快速带领幼儿进入角色,体验作品中表达的内涵。

案例:

中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盲女》

在欣赏约翰·埃·密莱的名画《盲女》时,教师设计幼儿扮演盲人的环节导入欣赏主题,以体验盲人的不便和内心的不安全感,使幼儿在欣赏这幅作品时,更能体验到小女孩对盲女的关爱之心。而后在欣赏作品中美丽的大自然风景时,教师让幼儿闭着眼睛扮演盲女,在班得瑞轻音乐《清晨)的烘托下,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上的自然景色,幼儿在倾听中充分想象,体会到作品中表达的美丽景色。

3.对比欣赏法

对比欣赏法也是美术欣赏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为了提升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表现风格和表现内容的审美理解能力,会借助于一些类似或者截然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欣赏,以帮助幼儿感受作品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行美术欣赏时,可以就同一主题的不同手法引导幼儿比较欣赏,感受同一主题不同表现手法给人审美感受上带来的差异;还可以就同一画家不同主题的作品进行欣赏,感受作品的艺术风格。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教师初步欣赏完《格尔尼卡》后,将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与之一起出现加以比较,让幼儿进一步体验作品中表现的灰暗与沉重、凌乱与恐惧。 

4.多通道参与法

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材料和媒介,帮助幼儿充分运用听觉、视觉、触觉、肢体觉等多通道感知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案例:

小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马》

在欣赏徐悲鸿的《马》时,教师在让幼儿充分欣赏画面上的内容后,可以先让幼儿在《赛马》的背景音乐下,学一学奔腾的马,从而激发幼儿对于万马奔腾场面的想象。在听音乐、模仿马奔跑的动作后,幼儿对画面的感受更直接、更强烈。他们能体验到马在奔跑时“腿很紧”“越跑越快,都停不下来了”等感觉,进而更加大胆地想象画面。

在实际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中,需要教师根据美术欣赏活动的类型、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对话交流法是美术欣赏的核心方法,因为它有利于直接表现出幼儿对欣赏对象的感受,有利于幼儿与作者进行潜在的心灵沟通,有利于解放幼儿的身心,展开开放、平等的交流和讨论。教师还可以结合乐曲、诗歌、故事来欣赏美术作品,帮助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情感迁移,使幼儿体会相同的事物或情感模式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此外,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熟悉美术作品,了解其形式和风格。

(四)做好美术欣赏活动的准备

1.物质准备  

欣赏活动的物质准备包括作品、教具和呈现方式的选择与准备。美术作品的选择在依据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还应注意复制品的印刷质量和画幅大小,以便让幼儿清楚地观赏。为了营造欣赏氛围,加强审美效果,还可以用实物投影、电视录像、辅以录音等方式呈现给幼儿。在自然景物和环境布置的欣赏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幼儿带到真实的环境中,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感性经验,感受身临其境的美。如中班欣赏活动《节日的环境》,教师结合“六一”幼儿节,组织幼儿欣赏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引导幼儿体验节日的欢快气氛,养成关注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情趣。

2.知识经验的准备

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他们会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背后必然涉及一定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和东西文化。所以,教师应当在欣赏活动前开展相关的知识准备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把作品背后蕴含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帮助幼儿深入领会作品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如引导幼儿欣赏京剧脸谱之前,组织幼儿听京剧唱段,了解京剧的简单知识,这些活动为幼儿理解和欣赏京剧脸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幼儿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有所认识,而且在审美体验方面有所丰富,同时激发了幼儿对民族艺术的兴趣。

3.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对教师的美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自己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才能引导幼儿进行理解与欣赏,首先,教师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其次,教师应掌握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最后,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美术欣赏能力、丰富自己的美术欣赏知识外,还有适当地教给幼儿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形式美的原理,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