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内容学习的发展阶段

严格说,幼儿语言是从幼儿在1岁左右讲出第一个真正的单词开始的。因此,通常以单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语言准备期
语言准备期又称前语言期,主要包括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1.语言产生
1)反射性发声
婴儿一出生就大声哭叫,这是最初对环境的反射性发声。约从第5周始,发出非哭叫的反射性发声。先是发音器官的偶然动作,随后以活动自己的发音器官为乐而发出许多非哭叫的声音。最初发出类似于后元音a、o、u、e等,然后出现辅音h、k、p、m、等。
2)咿呀语
第一年中期出现与语音极为相似的声音,并能将辅音和元音结合连续发出,如“ba-ba”“ma-ma”等类似“爸爸”“妈妈”等单音节语音。此时婴儿能发出的声音很多,不限于本族语的声音。而且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生长的婴儿发出的声音都很相似,甚至聋儿在此时期也能像正常婴儿一样发出咿呀语,只因其缺乏听觉反馈,咿呀语停止得比正常儿早些。
婴儿约自第9个月开始,咿呀语的出现频率达到高峰,已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开始模仿别人的声音,近似于词的音节增多,如jiě-jiě(姐姐)、mèimèi(妹妹)。
从咿呀语期开始,幼儿在发音方面需经过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逐步增加符合本族语的声音;另一方面又需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最终达到会说出第一个能被理解的单词。
2.语言理解
1)语音知觉
婴儿对言语刺激非常敏感,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已能辨别语音和非语音。研究发现,一个正在听成人讲话的1个月新生儿,其肌肉运动的停顿和成人语流中的停顿同步,已具有语音范畴知觉,能在吸收速率变化上表现出对“ba”“pa”范畴的辨别。到1个半月时已能辨别“ba”和“ga”两个范畴。
2)词语理解
八九个月的婴儿开始表现出对语言的理解。当父亲在场时问爸爸在哪里?幼儿就能将头转向父亲,对他说“拍拍手”“摇摇头”,然后做出相应动作。这种动作回答反应最初并非对语词本身的确切反应,而是对包括语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通常要到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解出来。作为信号引起相应反应,这时才开始真正理解词的意义。
(二)语言发展期
1.句法发展
句法发展主要指幼儿口语中语句结构的发展。句法发展包括句子的产生和理解两方面。关于句子的产生,可按幼儿语句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句和复合句几个发展层次。
不完整句的发展有:
1)单词句
幼儿在1岁到1岁半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如:看到父母时能分别叫“爸爸”“妈妈”,要别人抱时会叫“抱抱”;对一些经常接触的人和物已能在不同情况下正确称呼,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和概括。但这些单词只是作为事物或动作的一般标志, 随后不久就出现了单词句。
幼儿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单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如描述某个情境、事件,或表达自己的愿望、感觉状态等。这些往往是成人需要用一个句子才能表达的内容,故称为单词句。幼儿有时还能用不同语调来表示描述、请求、提问等各种语用意图。单词句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和动作紧密结合,说出其单词时常伴随着动作和表情;
二是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成人必须根据非语言情境和语调的线索才能推测出意思;
三是词性不确定,同一个词既可当名词用,又可当动词用。
2)电报句
电报句包括双词句和三词句。约从1岁半到2岁开始出现了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如“妈妈鞋”“娃娃排排(坐)”等,这是有结构句子的开始。这时幼儿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很少用连词、介词等虚词。他们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体,故称为电报句。
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完整句的出现,表明幼儿在句法发展方面已进入到较高一级的层次。
在单词句和电报句阶段,就表现形式看,各语种幼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后期的语法发展中,则会随着各种语言的结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语种幼儿在句法掌握上的某些差异。
3)复合句是句法发展的更高一级层次
幼儿自2岁至2岁半开始说出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合句,4~5岁时发展较快。在5岁幼儿的陈述句中复句约占40%,主要为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两类。在主从复句中出现较多的是因果复句,如“这个车子坏掉了,不好玩了”。
复合句的复杂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在句型的分布上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幼儿复句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缺少连词,仅由几个并列单句组成。
句子的理解是句法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幼儿在能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未满1岁的幼儿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却已能听懂成人说出的某些词语,并对之作出恰当的动作反应。一岁以后,在尚不能将单词组合成双词句时,已能按照成人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如能够正确执行“敲敲小鼓”“亲亲娃娃”等指令。这些指令中使用的名词和动词各不相同,幼儿能作出区别性反应,可见此时已不仅是对句子中某个单词作出反应,而是能听懂语句中的多个词义了。
2~3岁幼儿喜欢和成人交谈,爱听成人讲的简短童话故事,并能记住其内容。这时,幼儿不但能理解与直接感知有关的语句内容,还能理解虽未直接感知但却熟悉的事物的语句内容。4~5岁的幼儿已能和成人自由交谈,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如被动语态句和双重否定句则尚不能很好理解。研究发现,幼儿要到6岁左右才能较好理解被动语态句,而双重否定句的理解则要到7岁左右。
2.词的使用和理解
幼儿从1岁开始说出单词,2岁以后词汇量迅速发展。幼儿在言语中使用的词类以名词和动词最多,1岁半到2岁约占70%,5~6岁约占50%,其他词类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
1)普通名词
一个物体往往可用不同概括水平的名称来称呼,如可将狗称为“动物”“狗”“猎狗”等,幼儿倾向于用中等概括水平的名称──“狗”来称呼狗,而不用更为概括的“动物”或更为专门的“猎狗”。幼儿早期词汇中普遍表现出词义的过度扩张,扩张时往往以物体的动作、功能或外部特征作为根据。如不仅称狗为“狗”,还把马、牛、羊等能行走的四足动物都称为“狗”。有时扩张的范围非常广泛,如把各种各样圆形的东西都称为月亮。另一方面,还出现一种与过度扩张相反的情况,即词义范围的缩小,对事物作过分严格的区分,如“桌子”一词单指自家的方桌,“妈妈”则仅指自己的妈妈。而对某些概括程度较高的词如“动物”“蔬菜”等,往往只能应用于该范畴中最典型的对象。产生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幼儿对某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适当的抽象、概括水平。
2)代名词
人称代词“我”“你”“他”和指示代词“这”“那”“这边”“那边”等与一般名词不同,其所指对象需随语言环境的变化而转换,具有明确的相对性,幼儿对这些词的掌握需经较长的发展过程。
幼儿约在1周岁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只会用名字来称呼自己,2岁以后才过渡到掌握代词“我”。至于对“我”“你”“他”三者都能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作正确的理解和使用则为时更晚。研究发现2岁半到5岁半的幼儿,不论作为其他人交谈时的旁观者或在自身实际参加的三人交谈中,都是对“我”的理解较好,“你”次之,“他”最差。特别当其自身作为交谈中的第三者时,对别人所谈的“你”和“他”,即使是5岁半左右的幼儿,也不能很好理解。这时往往把别人说的“你”理解为指他自己,而把“他”理解为另一个人。
3)形容词
调查研究发现:2~6岁半的幼儿使用形容词的数量随年龄增长有较快发展,增长率最高的是2岁半到3岁半。幼儿最早使用的是描述物态的形容词;其次是描述动作和机体觉的;然后是描述人的外形、情感以及个性品质的;最迟使用的是描述事件情境的。从使用频率说,使用越早的频率越高,反之亦然。
4)量词
量词使用的普遍化和多样化是汉语的特点。3~4岁幼儿仅能使用少数高频量词“只”和“个”,并表现出对“只”“个”的过度概括。实际上,他们尚未对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加以注意。5岁左右开始注意到二者的搭配,但还没有掌握恰当的搭配方式,常采取如下策略:
以名词所指事物的动作或功能为根据,将动词当量词使用,如将“一辆自行车”说成“一骑自行车”;
以名词所指事物的状态为根据,将形容词当量词使用,如将“一桶水”说成“一满水”。
6~7岁幼儿开始能用容器作为确定临时量词的根据,因而此时临时量词的使用正确率迅速上升。
5)时间词汇
时间词汇包括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3~6岁幼儿多数先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然后向更小的时间阶段名词如“上午”“下午”“上午×时”“下午×时”,以及更大的时间阶段名词如“今年”“去年”“明年”发展。
在理解时间副词方面,幼儿对于“正在”“已经”“就要”这三个副词的理解,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将来延伸。先理解“正在”,然后理解“已经”,最后是“就要”。在一般情况下,幼儿对“先”“后”等单一的时间词比“以前”“以后”等合成时间词先理解。
6)空间词汇
2~3岁幼儿掌握(包括理解和产生)空间词汇有三种情形:一是幼儿掌握空间词汇的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4岁之间提高最快,5~6岁趋于平衡;二是幼儿掌握各空间词汇的顺序大致为:“里”“上”“下”和“后”“前”和“外”“中”“旁”“左”和“右”。“左”和“右”两词直到6岁尚未基本掌握;三是幼儿对空间词汇的理解先于产生,而且年龄越小,理解和产生的差距越大。
3.语用能力发展
语用能力是指有效地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能力。说者必须根据说话的意图和交谈情境以及听者的条件而应用不同的言语内容和表达方式,还应根据听者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语;听者则必须能从对方所说的直接的和间接的言语中理解其意图,须能对所听信息的可靠性和明确性作出判断和估计,并能及时反馈等。此外,在交谈中为了使前后的话语保持同一话题和连贯性,还需利用前面话语的语义和句法信息。
在保持前后交谈的同一话题和连贯性方面,幼儿到2~3岁时,在语义上与前面的话有关的话语明显增加,不论前面是问句还是陈述句。在交谈的连贯中,幼儿通常会使用一种省略方式,即考虑到前面的话语,而有规则地消除多余性。如问:“今天是谁送你来幼儿园的?”3岁幼儿多半回答“是妈妈(爸爸)送的”。这种省略的语句是不完整的,但符合语用要求,它在性质上与幼儿的单词句或电报句不同,后者并不是消除多余性的结果。
说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