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设计要点与实施过程

一、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设计要点

(一)制定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目标

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目标制定要建立在本班幼儿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以适宜幼儿的发展需要和促进全体幼儿的发展为导向。此外,在制定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目标时,目标的内容应该全面、具体,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技能、创造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制定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目标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对3~6岁的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龄阶段目标是高年龄阶段目标的基础,高年龄阶段目标是低年龄阶段目标的延伸和发展,建立完整的、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二)选择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内容

教师除了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喜好敲击乐器以外,还需要引导幼儿接触、了解、使用、探索不同的乐器,遵循乐器使用常规,配合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速度以及配合集体演奏等。

由于幼儿生理发育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中有着各自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如下表:

各年龄阶段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内容

年龄

身体打击乐

打击乐器

3~4岁

由于受身体协调性的发展,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相对简单的身体打击乐。因此,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中,他们多采用拍手、拍脚、跺脚、拍肩等方式,完成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组成的基本节拍的演奏。

 1.演奏形式采用单声部齐奏,这一时期的单声部合奏包括使用不同乐器按照相同节奏一起演奏和使用相同乐器按照相同节奏演奏两种方式;2.尽量选择对手、眼协调要求不高,类似拍手,以手臂大肌肉运动为主的乐器;

3.幼儿的手掌和力量均较小,尽量选择符合幼儿的乐器,如5寸或更小尺寸的铃鼓,另外,串铃、沙球、碰铃等都可以作为这一阶段幼儿使用的乐器;4.选择2/4拍为主、节奏简单、一段体结构的幼儿较熟悉的歌曲;

5.配器的变化不宜频繁,可以采用一拍一动的方式,或采用在强拍时演奏的方式,在一个乐段结束之后再变换节奏型。

4~5岁

可以采用二声部或简单的三声部身体节奏乐游戏,通过规律的拍手、拍腿、朗诵或歌唱等方式,在二声部的组合变化中引导幼儿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组成的简单节奏型,丰富幼儿的节奏型素材。

1.演奏形式采用二声部合奏,每一声部的节奏相对简

单,且声部和声部之间需要有难度的配合,以保证每个声部的难易程度均衡,使演奏的幼儿均得到相应的训练;

2.可选择对手、眼协调和力量控制有一定的要求,敲击时需要使用腕部肌肉的乐器,如木鱼、蛙鸣筒、小锣等;3.除了选取幼儿熟悉的歌曲外,还可选取结构为二段体的进行曲、摇篮曲等风格的作品;4.配器一般可在乐句间变化,以减轻幼儿的演奏负担。

 

5~6岁

1.可以开展较复杂的多声部身体节奏游戏,使幼儿掌握包含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组成的简单节奏型;

2.可以采用多声部轮奏、轮诵等形式,既能丰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方式,又能加强幼儿对节奏的记忆能力。

1.演奏形式可以采用三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合奏;2.可选择对手、眼协调和力量控制都有较高要求的乐器,如双响筒、三角铁等;3.可选择三段体结构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和体裁也可扩展到舞曲或幼儿喜爱的带情节性的乐曲;4.配器可以考虑乐段之间、乐句之间或乐句之中有变化。

 (三)确定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学方法

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整体教学法。整体教学法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技能,而且能够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同时能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探索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和责任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变通总谱法

“变通总谱”是针对通用总谱法(即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总谱)而提出来的。由于通用总谱法的认知方式和过程比较复杂,幼儿在学习中的记忆负担太重,变通总谱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而产生的。在幼儿园普遍运用的变通总谱有以下三种:

1动作总谱

动作总谱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变化及配器的总体布局,如下:

设计时,可以使用身体节奏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甚至滑稽动作。除了节奏以外,做动作所发出的声音在音区、音色、力度等也都是乐谱中有重要表达意义的元素。

在使用这一图谱时,要注意:首先,不要将太快、较难的动作安排在较密集的节奏型上,如连续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用踏脚的方式就容易造成笨拙的感觉,不利于幼儿获得舒适的审美感受;其次,不要拘泥于乐谱的含义与动作的严格对应,否则会让幼儿觉得机械而枯燥;最后,不要设计得过于细腻、复杂,否则便失去其作为简易工具的意义。

2图形总谱

图形总谱主要是指使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变化及配器的总体布局,如下:

教师在设计时,可以使用几何图形、卡通图形、乐器的形象简化图形或通用乐谱符号等。根据乐曲的内容选择相似的物体或图形来代替,这种图谱比较形象,幼儿比较喜欢,也易于接受。如《木瓜恰恰恰》,教师就可以选木瓜这种水果的图片,作为节奏的演示;又如《巡逻兵进行曲》的演奏,教师以杂技表演的故事情节形式展现给幼儿,形象的杂技演员图谱可以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看着不同的演员表演,幼儿很快就能掌握乐曲的节奏,这种形象的图谱既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除了图形的线条、形状以外,色彩往往也是乐谱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有时候可以安排得比较粗,即主要表现句子和段落的结构,有时候可以安排得比较细腻,即同时把节奏和音色也考虑进去。设计安排的粗细主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和音乐的结构、情趣来定。通常3~4岁的幼儿多使用卡通形象、色彩鲜艳、变化较少的图形谱;4~5岁的幼儿可以适当使用几何性图形谱;5~6岁的幼儿可以增加符号性的图形谱。

3语音总谱

语音总谱主要是用语音表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变化及配器的布局。所用的语音可以是有意义的词或句子,也可以是象声词或无意义的音节。语音总谱的词或句子一定要有趣、容易上口,如《土耳其进行曲》的语音总谱。

在实际使用时,这些总谱往往被综合起来使用。单纯、孤立的使用一种总谱、一种方法的情况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教学中是很少见的。

2.指挥法

指挥法是指通过让幼儿学会看别人指挥并尝试自己指挥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指挥与幼儿的指挥。运用指挥法可以帮助幼儿掌操作品的整体音响结构,是打击乐整体教学法的核心。指挥者可以用身体动作指挥或乐器演奏的模仿动作指挥,在分声部练习及声部转换之前,指挥者要给予演奏者以“提示”,提示可以从语言提示逐步过渡到用手势和眼神的提示。

幼儿学习指挥的途径主要是模仿教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指挥时,应做到节奏准确、动作鲜明,具有热情。

3.创作法

创作法是指引导幼儿参加制定音乐作品配器方案和参加编制“变通总谱”的过程。运用创作法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音响结构,提升幼儿的音乐理解能力,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性。在幼儿具备一定演奏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要灵活地使用创作的教学方法,为幼儿创设创造的机会,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改变节奏型或为音乐即兴配奏等。

在实际的打击乐演奏教学活动中,这三种方法常常是相互交织、穿插在一起综合使用的。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座位安排

教师在组织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时,也要认真考虑乐器位置的安排。一般来说,金属类乐器在一起,木制类乐器在一起,皮革类乐器在一起,散响类乐器在一 起。由于同一类乐器在一起敲击的节奏相同,这样声音也会集中,便于指挥。打击乐的队形是金属乐器在左边,木制乐器在右边,散响乐器在中间,锣、大鼓、镲在后边。

乐队的排列有以下几种:半圆形、单马蹄形、双马蹄形、品字形、满天星形等。“半圆形”的排列,一般适用于小班,可用“分段切割”的方法来安排不同的音乐组。“满天星”队形一般适用于中大班,每相邻两列队为一个音乐组。

二、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实施过程

幼儿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以下两种程序:

“先整体、后部分”的程序

这种程序适用于各声部间交错进行的,结构、整体音响上较为单纯的作品,一般步骤如下:    

1.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结合故事线索或图形谱观察等引起幼儿兴趣,预知作品主题与基本风格或结构。 

2.欣赏或进行简单的节奏活动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主旋律的情绪、风格和基本柏子。

3.模仿学习或创作变通总”的具体内容

基础较薄弱的班级最好先从模仿开始学习或创作“变通总谱”的具体内容。

4.把握作品的结构

引导幼儿进一步把握整体音响的横向(乐句和乐段之间)结构和纵向(声部与声部之间、配器与旋律之间)结构。    

5.在熟练掌握总谱的基础上,进行分声部徒手练习

练习时重点要求互相倾听、相互配合,共同创造出心目中已初步建立的整体音响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教师的哼唱或钢琴的伴奏进行分段练习。在慢速的练习中,教师应引导幼儿逐步熟悉作品的整体音响与配器安排。在这一步骤中,幼儿应开始学习看教师如何指挥。教师指挥时所做的动作,最初应与幼儿所做的动作一致;熟练以后,教师可改用击拍法,但仍要把节奏型打出来。    

6.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    

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按图形谱和乐练习。同时,教师应鼓励个别幼儿担任指挥,结合较慢速的音乐尝试指挥全曲或某一乐段。    

7.教师指挥进入多声部乐器演奏练习    

按乐器组别分发乐器,前奏部分全部进入准备状态,看指挥,听音乐协调一致的合作演奏。教师应及时点评幼儿在演奏习惯、演奏动作与节奏准确性、演奏音色、倾听与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8.交换乐器合奏    

交换乐器一般采用乐器不动,幼儿换座位的方法。在交换乐器合奏活动中,幼儿可以体验作品中不同乐器的音色与节奏,体验合作快乐,更进一步熟悉音乐作品整体配器的音响效果。    

9.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    

在全体幼儿熟练演奏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担任指挥的幼儿,部分改变原定的配器方案。在这一步骤中,因为已进入多声部乐器演奏,所以每次方案改变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全体幼儿注意倾听,比较整体音响在结构和情趣上发生了哪种变化。    

10.改进与创造    

根据需要将特色乐器、加强乐器逐步加到乐队中去。每发生一种变化,教师都应引导幼儿倾听、比较,并鼓励幼儿对这些变化加以描述。    

“累加”程序

这种程序适用于各声部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整体音响较为复杂的作品,一般步骤如下:

1.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2.初步欣赏、感知主旋律的情绪、风格和基本拍子。

3.模仿或创作一个最有特色、最复杂、最有独立性的声部或配器方案。一般是提前感知一个特色乐句或乐段的配器方案。

4.部分熟悉之后,再将其他声部或乐段一一加入,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

5.和乐徒手练习,熟练掌握总谱。

6.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

7.教师指挥进入多声部乐器演奏练习。

8.交换乐器合奏。

9.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

10.改进与创造。

在一般的打击乐器演奏教学过程中,这两种程序是混合使用的。值得注意的是,对年龄较小、经验较少、音乐能力较差或是最初接触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模仿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法。但是,创造性学习必须在一开始就导入,只是要求的制定、方法的设计、程序的安排都要特别谨慎,应以大多数幼儿都能够胜任并能愉快、积极参加为标准。

打击乐演奏活动的规要求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是一种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活动。由于幼儿的好奇心强、自制力差,他们接触到乐器时就会玩弄乐器,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以至于教学纪律难以维持,造成演奏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制定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常规要求非常重要。

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教师演奏一段音乐,幼儿听到这段音乐就知道教师要求他们到指定的地方取出乐器或是在活动结束后放回乐器。当乐器取出后,迅速回到座位将乐器放在大腿上,不玩弄乐器,不发出任何声音,集中注意力,等待教师下一步的指示。开始演奏时,幼儿按照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拿起,做好演奏的准备。演奏结束,按照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放回大腿上,不再发出任何声响。

2.演奏时的常规

幼儿在演奏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时刻注意指挥者的手势,用目光与指挥者交流并且倾听自己演奏的声音是否与整体的音响融为一体,切身感受演奏音乐的快乐及活动的乐趣。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