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建构

      一、主题活动概述
  要设计一个好的主题活动课程并不容易,因为它的目标和内容,既要符合现实性,又要对儿童经验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主题课程设计上,要强调无论做什么主题,应有一个总目标。总目标里面要体现整合观念,对儿童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有总体上的规划考虑。我反对定的主题目标好像就是一节课的目标,一定要从主题的核心概念架设一个总体发展的目标,以促进儿童的多元发展。
  主题活动课程的内容,我们要找幼儿熟悉的、喜欢的,又有一定挑战性的,这有利于幼儿建构新的经验。
  主题课程的实施,要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要让他听一听、看一看、动一动。主题课程涵盖了语言的元素、学科的元素和艺术的元素。主题课程的实施,不是上几节课就完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创设“主题墙”,需要有“调查表”,需要有区域活动呼应,还要有主题性游戏。我希望老师在实施主题课程时,能添加很多游戏进去,要让儿童在主题性游戏中掀起一个又一个学习的高潮,然后使这个主题的学习推进到一个高度。关于主题课程的实施,我倡导这样的理念:主题统领、领域渗透、教学和游戏相互融合。做一个主题的时候,会选择跟主题有关的内容,预设一些活动,但是希望还能生成一些内容。这样,以课程为依托,在选择、整合、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环境资源,构建园本化的主题课程实施体系。
  总之,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一个主题的内容往往涉及生活、科学、数学、音乐、美术、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结构。
  二、建构主题活动课程的关键元素
  我认为,建构主题活动课程有五个关键元素,下面一一分析。
  第一,要关注幼儿生活的空间。比如,“动物世界”的主题,有的幼儿园专门围绕“恐龙世界”来做,因为常州市有个恐龙园;有的农村幼儿园做“亲亲小鹅”的主题。在动物中,到底选择什么动物,要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环境资源,以幼儿园为圆心,周围一公里以内的生物,都是需要经常去开发和挖掘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第二,要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比如,孩子爱看的书、动画片,活动主题就可以跟这些内容关联起来。因为了解幼儿的经验后,老师就可以去在这个领域进行渗透,并进行游戏的拓展;这样在建构课程的时候,可以进行有效结合。
  第三,建构逻辑关系合理的主题网。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求老师对主题课程有一种规划和预设。即对活动主题的内容做一个分析、理解,把握它的关键内容和核心理念,然后对主题暗含的一些学习内容和元素进行主题网络的架构。
  第四,要用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主题课程跟我们课堂教学是一样的。在进入主题课程和展开时,我们最好带着孩子一点一点探究,而不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就是常说的“要让孩子经历主题探究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的理念。
  第五,可以适当开展实践活动,结合游戏活动进行拓展。主题活动、主题课程开展到一定程度,要用实践活动去增加孩子的感性体验,要以区域活动进行辅助,要以游戏活动来进行,把主题性学习内容升华。
  三、主题活动课程的网络架构
  1.主题活动课程的网络框架内容
  主题活动课程基本内容的框架有六种:主题活动背景,主题总目标,主题课程网络架构,环境与资源利用,关键活动,高潮事件和游戏体验活动。
  2.主题活动课程网络框架的展开方式
  主题活动课程的网络框架展开有四种方式,下面一一介绍。
  第一种是要素分析方式。如“家乡的桥”,涉及桥的种类、桥的构造,以及桥的发展。
  第二种是活动分析方式。如“秋天”这个主题,主要活动包括观察调查、参与收获、自然物制作、赞美秋天。
  第三种是情景分析方式。如“人们怎样传递信息”,适用的情景是日常表达方式、现代传播媒介、古代人传递方式、动物传递方式,等等。
  第四种是问题分析方式。如“交通工具总动员”。我们往往用问题分析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来问:常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特种交通工具有哪些?水中的交通工具有哪些?空中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大家有没有觉得,水中和空中,常用的和特种的,就构成了一种逻辑关系和维度,这样网络架构就有一种平衡关系。
  一个主题的核心概念分解成主题网络后,在分析关键的内容和元素时,要有一种平行的关系,话语体系要一致,主题网络要呈现一种对应关系。
  如,有一个主题叫“豆宝宝王国”,是关于各种各样豆子的一个主题。了解豆的种类——黄豆、绿豆、红豆、蚕豆,认识各种各样的豆。然后了解豆制品,接着参观农场,组织实践活动——种豆等,探究豆子怎样发芽、生长,怎样结豆,最后进行“豆豆DIY”活动(详见下图)。
  主题网络架构要有一定的概念内涵和分类。可以借助地理和生物上的“概念地图”来说明主题网络架构。所谓“概念地图”,就是指学习者围绕特定主题建构知识结构的一种数据化表征,又叫做“思维地图”。其实,概念地图,就是要求我们做主题活动时要确定一个核心概念,把很多关键内容和经验联系起来。幼儿教师可以用图片和照片表达观念、概念,用线和箭头把要表达的关键概念连接起来,代替抽象的词语。比如,你看到面包,想想面包是由什么做的(面粉),面粉是怎么来的(小麦),小麦是怎么来的(种庄稼),那么现在的“豆宝宝”主题活动网络也是这个意思。在大班上学期,让孩子了解豆子的种类、豆子的成长、豆子的用途。我们在作主题时,要用调查表、主题墙,目的就是让孩子通过很多图片和照片来支持主题。
  四、主题活动课程的整合
  就主题活动课程设计中各种资源的整合,我主张下面三个观点。
  1.关注主题内容的生长点。
  (1)主题应当是幼儿最了解、熟悉、喜爱,并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2)主题应当能充分体现教育的时效性,体现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3)主题应当能引发各个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趣味性高,柔韧性大,综合性强,操作简便,易于掌握。(4)主题应当具有教育意义,要让幼儿终身受益。主题内容从哪里来?我们要从教育目标出发,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出发,从现有的教育参考书出发,从当地的环境资源出发。
  2.思考主题活动的整合点。“以儿童发展为本”来整合课程就是要从儿童的发展出发,不仅要用心创设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活动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在关注孩子当前经验水平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支持儿童经验与能力的成长中整合课程,这也是整合课程的基本点和归宿。因此,我们要考虑幼儿目前的经验水平怎么样,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通过提供活动材料,幼儿可以获得什么经验;幼儿在建构经验的过程中需要探究什么。比如,“我们居住的地方”这个主题就要结合城市和农村的特点来整合,考虑目前孩子居住在什么情况下,这些活动和材料是否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经验。
  3.挖掘主题活动的拓展点。在拓展主题学习内容方面,我建议大家要灵活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发挥课程潜在的多种功能及交互作用,促进儿童经验的整体性建构。幼儿是在自身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给他们提供开放性的活动,如参观、游戏、制作等,并通过共同性活动和选择性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引导幼儿在游戏、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中获得整体的发展。这样,我们的主题墙、调查表、区域活动、主题性游戏才能丰富幼儿的学习活动。把主题活动拓展了,孩子们就会很兴奋,比如,我观摩某位教师组织的活动“人的本领大”,该主题涉及解放军,涉及解放军就会涉及军营和兵器,然后让孩子们玩“小小野战军”游戏,他们真的很开心,对主题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此外,还要强调一点,实施主题课程要预成和生成相结合。生成课程是在实施预设主题课程的具体情景下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对预设的课程进行“再生产”。即课程目标具体化,对主题活动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对活动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对预设课程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课程。
  结合主题活动课程,教师要有意识地生成游戏,把幼儿带入主题学习的游戏中。可从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内容的延伸和迁移中生成新的游戏活动,从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活动环节的深化和丰富中生成新的游戏活动,从孩子独特有创意的情景中生成新的游戏,从孩子独特有创意的作品中生成新的游戏,从孩子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纠纷中生成新的游戏,从孩子无意创编的游戏片段中生成新的游戏。比如,某位老师从“动物世界”主题生成关于恐龙的主题性游戏:“穿越侏罗纪”“中华恐龙园”等。
  关于课程建构,我们强调主题核心概念,强调主题课程中探求的历程,我们还有主题墙、调查表,为了主题课程网的有效建构,还要开展主题性游戏和拓展区域活动。主题要有柔韧性、综合性、拓展性,便于孩子的经验生成。老师要有一种课程意识,要创设主题课程环境,因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经验体系,是通过与环境材料互动而整体感知的。
  五、主题活动课程的有效性评价
  主题活动课程的有效性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主题内容的兴趣性、适切性、教育性;
  2.主题活动过程幼儿的探究性、体验性、主动参与性;
  3.主题展开是否能有效利用环境资源;
  4.主题活动是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幼儿相关的核心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5.能否实现主题背景下各领域的有机渗透和自然整合;
  6.是否有显性的主题化环境和儿童整体感知的学习历程,教学和游戏是否相辅相成。
说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