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王府是如何分家的?

由于清代皇族的爵位秉承“一人继承制”,所以清代的王府,理论上每代都是要分家的。

清代的王府是如何分家的?

举个例子。某个王府,第一代王爷去世。其诸子之中,选择一位,作为第二代王爷。这位第二代王爷继承爵位之后,他的兄弟一般就都要面临分家出府的问题。同理,第二代王爷去世,他的儿子里面选择一个人作为第三代王爷,第三代王爷继承了爵位之后,他的兄弟们也都要面临分家出府。

在宗法上,每个王府之中,继承主要爵位的支系,被称为“大宗”。因为没有继承到爵位而出府的兄弟们,便称为“庶流”、“小宗”。

也有个别的,有的时候王府的“小宗”当了大官,或者自己又通过努力封了爵位,自成一家,则称为“别宗”。

清代的王府是如何分家的?

不过,也有分家比较晚的例子。或者是因为情况比较特殊,比如说继承人的兄弟太小,尚不适合分府出去。有的则是到了第三代大宗的时候,才让第二代小宗出府。不过,一般以当代大宗的同辈兄弟长大成人之后分出另过视为普遍现象。

在王府分家的时候,其方法,一般来说都是府内进行协商。如果顺利的话,朝廷是不会不管这个事情的。有的时候府内意见不统一,可以叫来自己王府所属的佐领或者本支的族长等作为“见证人”进行调节,如果立下分家的“字据”,也可以让他们作保。如果王府分家真的特别难以协调,则可以让朝廷下令处理。

在王府分家之后,王府的大宗一般是可以基本保持原有地位的,至于庶流小宗,虽然离开了王府,却还算是皇族,享受皇族的应有待遇,也可以通过考封制度获得属于自己的爵位。虽然必然是不如大宗的,但是也不会一分家就直接变成平民。不过,在清代“考封”和“世袭递降”制度的影响之下,就算是考到了爵位的王府“庶流”、“小宗”,其爵位至多能保持三、四代,之后便逐渐成为无爵的闲散宗室,逐渐与平民无异。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