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百药胜百医

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经络穴位就是您随身携带的药囊,它内连五脏六腑,外连筋骨皮毛;它“决生死,处百病”,是百病之所以生、之所以灭的根本。

人体自有大药,它就是人体的经络穴位系统:每个穴位就是人随身携带的药囊,它随时帮助我们调节身体的机能,维持着气血的运行。如果你能把它的作用完全激发出来,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从穴性、药性释义,临证应用和应用心得三个方面,对艾灸腧穴和中药性能对照加以阐述。 

人体百药胜百医

一,解 表 类
1、合谷配复溜 :麻黄
2、大椎:桂枝
3、太渊 :紫苏叶
4、风门(灸):羌活
5、风府:防风
6、天柱 :藁本
7、风池(泻):薄荷
8、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

二,涌 吐 类
1、四缝穴(针出血):食盐
2、內关(补):藜芦

三,泻 下 类
1、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
2、丰隆(泻):火麻仁
3、中脘 :巴豆
四,清 热 类
第一节 :清热泻火类

1、曲泽(针出血):石膏
2、神门(泻):栀子
3、上脘(泻):淡竹叶
4、睛明(泻):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凉血类

1、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
2、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
3、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
4、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
5、间使(泻):牡丹皮
6、行间(泻)配中极- 赤芍
7、鱼际(泻)配太溪(补)- 地骨皮

人体百药胜百医

五,化 湿 类
1、胃俞(灸):藿香
2、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
3、足三里(泻):厚朴
4、膻中(灸):白豆蔻
5、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
6、阴陵泉(补):草豆蔻

六,利 水 渗 湿 类
1、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
2、水分(灸):猪苓
3、涌泉(泻):泽泻
4、大敦(灸):车前子
5、胆俞(泻):茵陈
6、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
7、脾俞(灸):薏苡仁
8、太溪(泻)配风市:防己
9、少泽(泻):木通
10、小肠俞(泻):瞿麦

七,祛 风 湿 类

1、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
2、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
3、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
4、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
5、环跳(泻):海桐皮
6、大杼:虎骨(用代用品)

八,温 里 类
1、神阙(灸):附子
2、隐白(补):干姜
3、关元(灸):肉桂
4、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
5、中脘(灸):高良姜
6、曲泉(灸):小茴香

九,开 窍 类
1、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
2、水沟:石菖蒲

十,安 神 类
1、大陵(泻):朱砂
2、心俞(泻):琥珀
3、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
4、涌泉(补):柏子仁

十一,平 肝 息 风 类
1、肝俞(泻):石决明
2、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3、足临泣(泻):白蒺黎

十二,理 气 类
1、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
2、脾俞:大腹皮
3、天枢(泻):枳实
4、章门(不补不泻):香附
5、天枢(灸):木香
6、俞府(灸):沉香

十三,理 血 类
1、隐白(泻):三七
2、阴陵泉(泻):白茅根
3、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
4、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
5、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
6、支沟(泻):红花
7、血海(泻):延胡索
8、太冲:五灵脂
9、肩井(泻):牛膝
10、大肠俞(泻):桃仁

人体百药胜百医

十四:补 益 类
第一节:补气类
1、神阙(灸)配气海:人参
2、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
3、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
4、三阴交(补):白术
5、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

第二节:补阳类
1、命门(灸):鹿茸
2、肾俞(灸):肉苁蓉
3、腰阳关(补):锁阳
4、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
5、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

第三节:补血类
1、中极(灸):熟地黄
2、太冲配肝俞:白芍
3、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
4、肺俞(灸):阿胶
5、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

第四节 :补阴类
1、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
2、膏盲(灸):麦冬
3、大杼:桑寄生

十五,消 导 类
1、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
2、三焦俞(泻):山楂
3、申庭:麦芽
4、痞根(灸):阿魏

十六,化 痰 止 咳 类
第一节:温化寒痰类
1、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
2、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
3、中府(泻):桔梗
4、尺泽(泻):白前

第二节:清化热痰类
1、经渠配风门(泻):前胡
2、支沟(泻):瓜蒌
3、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
4、哑门:竹沥

第三节 止咳平喘类
1、肺俞(泻)配气海:杏仁
2、痰喘(灸):紫苏子
3、中府(泻)配肺俞 :紫菀
十七,收 涩 类
1、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
2、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

《灵枢·背腧》:“以火补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尽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如吹旺其火,使病人觉烫者为泻法,有祛寒散结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内容由小编进行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