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弄清楚商人的含义这才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

严嵩老谋深算,这句话可以是说出大明王朝高层所有人的心声。不能够逼反了底下种田的人,这是朝廷上面所有人的底线。其实不光严嵩,甚至公忠体国的胡宗宪、一心为民的海瑞也是类似的看法。当初胡宗宪就这样说过:

“不愿借粮的以囤积居奇问罪!逼他们,总比逼百姓造反好!”

为什么胡宗宪不愿意按照严世蕃的意思改稻为桑,因为这样做会弄出了民变,加上倭寇又在入侵,会危及到大明的安定,都头来谁都脱不开干系。

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海瑞为什么要一心维护治下的老百姓,不惜豁出性命和上面对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海瑞知道这这是维持大明王朝安定的关键,并且自己愿意践行。历史上的海瑞多是维护底下穷人的利益,他治理的时候但凡穷人和富人打官司,他都是偏袒穷人的。他这种做法和后来雍正朝的田文镜是有点像的。

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虽然打着织造局旗号,但是到头来他还是把自己的粮食用来赈了灾。最后,朝廷却把他的家给抄了,还把他逼死了。当初海瑞得知沈一石被抄家,他也为沈一石抱不平,觉得士农工商都是朝廷的子民,这样处理沈一石违背法律和天理。但是谭纶一句话立刻让海刚峰哑口无言了。

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老百姓的注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

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谭纶这句话和严嵩这句话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弄清楚严嵩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

当时严世蕃毁堤淹田,希望趁着“天灾”去压低田价,贱买灾民的田地,完成改稻为桑,赚得银子来补朝廷的亏空。裕王身边的徐高张等人也希望借着这件事情扳倒严嵩等人。沈一石便是因为这件事情而陷入朝廷的斗争之中。他在郑必昌何茂才的逼迫之下,不得不打着织造局的旗号去贱买灾民的田地。为此,严嵩严世蕃被嘉靖骂的狗血淋头。

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改稻为桑肯定是黄了,朝廷自然还是没了银子。正如谭纶前面所说的,大明国库没有钱,要么打老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改稻为桑便是打老百姓的主意,现在老百姓总算是在海瑞王用汲等人的抗争下保住了,可是沈一石这样的商人自然就保不住了。

胡宗宪正在前线和倭寇作战,着急等着银子来做军需。所以严嵩这些人自然会把这个大明朝的浙江首富家给抄了,用他家的钱来补亏空。这一点,胡宗宪早就事先分析出来。同时,严嵩也是怕灾民活不下去,便这样对严世蕃说:

“买灾民的田不能够够买光了,没受灾的县份也要买。田价不能太低,太低了就会激起民变。”

严世蕃反问:

“要是那些买田大户,不愿出这高价怎么办?”

严嵩冷冷回复到:

“那就让官方出面去压呀,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了天。”

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看到没有,严嵩所说的商人和我们所理解的商人是不一样的。严嵩口中的商人是那些买田大户,像沈一石一样的浙江首富,能够一下子买几十万亩田地的人。这样的商人,放到今天,都是能上各种富豪排行榜的。

弄清楚商人的含义这才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所以严嵩的意思是说历代造反的都活不下去的穷人,那些有几十万亩田地的大户人家是不会造反的。无论他们是大明的浙江首富,还是大明的首富,朝廷想动他们还是动得了的。大明当时的巨富沈万三家族,清朝的胡雪岩家族都是很好的例子。

海瑞也说过类似的话。因为王用汲害怕海瑞劫富济贫,毕竟王用汲家里也是有几百亩田地的人。海瑞这样说的:

“抑豪强也抑不到你这个几百亩的小田主身上。”

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为这些巨富惋惜,觉得他们的财富也是凭本事积累。说实话,在大明朝,像王用汲这样几百亩的小田主可能是因为家人努力,勤俭治家积累的。像沈一石这种,能养活整个大明浙江官场的人,单靠自己的劳动又怎么可能做到呢?沈一石二十年一共织造了绸缎四百余万匹,按照市价至少也有三、四千万两的银子。

里面有一句台词,“官做大了,便没有书生。

其实,“生意做大了,便没有商人。

大家牵制在大明的官场之中,不能说斗争失败了就觉得自己委屈。花钱、置地、买女人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这样想过?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